旅人的形状(172)涩谷,错综复杂的青春

2019/11/13


      日经中文特约撰稿人  张维中:票选东京最复杂的车站,涩谷站永远名列前茅。如果对涩谷没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感,离开电车,从月台走出票闸口时,又没冷静看清楚路标的话,那么面对脚步杂沓的人海,一瞬间,大概可以体会前途一片茫然是什么感受。

 

 

涩谷十字路口

     其实随着都市更新计划的推行,比起十几年前的涩谷站来说,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这十年来涩谷站内的路标指示,改善得较为醒目易懂,以颜色和象征涩谷地标的图示(如八公犬、109、涩谷HIKARIE建筑等剪影)做标志,所以就算只认图案,也能迅速找到目标勇往直前,不被人潮给冲到随波逐流。

 

      搭地下铁银座线到涩谷,会知道银座线各站都在地面下,唯有驶进涩谷站时,轨道却钻进东急百货的三楼,变成地上月台。许多人都以为银座线列车到了终点站时,电车是爬行到了三楼,事实上这里的轨道和前几站保持着同样的高度。轨道高度没变,变的是涩谷的地势。因为涩谷真的就是一个“谷”,东京的地形在这里凹了下去,才让人误以为银座线比较高。

 

      银座线涩谷站月台在2020年元月搬家,正式移开东急百货设施内,将近九十多年的光景自此走入历史。在这栋百货内,有一个角落,我始终无法忘怀。从JR涩谷站出站后,在百货内走向三楼的银座线月台途中,多年前那里曾有一间委身在阶梯旁的小岩井咖啡牛乳专柜。店内贩售用玻璃瓶装的咖啡牛乳(牛奶),大家买完就在一旁排排站着喝,喝完还瓶即走。在喧闹熙攘的车站里,小岩井咖啡前却聚集一群停下脚步的人,像一群不在乎被时间追赶的角落生物,总让我感觉是整个涩谷站内最特殊的风景。

 

      那时候,我每到涩谷转车时,常会停住脚步,喝完一罐再上路。其实那种瓶装的咖啡牛乳,像是泡完温泉会喝的那种调味乳,味道太甜,对我来说实在也称不上是好喝的咖啡,但很奇怪,在那个环境与心情的当下,就还是会想来一瓶。后来,小岩井咖啡专柜拆了,总觉得遗憾。自此经过那里,我的脚步就再也没放慢过了。

 


      二十几岁来东京旅行的那些年,涩谷是必去的地点。三十岁搬来日本的前两、三年,因为学校靠近那一带,也常跟同学约去那逛。最近去涩谷的频率则是愈来愈低了。有去的话,主要也集中在南口新开发的涩谷HIKARIE那一带,感觉比较精致与优雅。109百货那一侧的闹区,现在每次去,滞留的时间都很短。人多吵杂,闹哄哄的环境,待久了身不累心也累。大概真的是年纪大了吧。

 

   

从高点俯瞰的涩谷比想像中小得多

   倒是再往下走,穿过闹市,靠近代代木公园那一带的涩谷是喜欢的。以神山通的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为中心,包含宇田川町、富谷二丁目,这一区被昵称为“奥涩谷”(后面、深层的涩谷),飘散着成熟大人味的气氛,好吃的餐馆与咖啡店也很多。

 

      现在提到涩谷,就会和年轻人的流行圣地画上等号,其实从前这里曾是欧吉桑的地盘。1950年代的涩谷没什么年轻人会来,车站前有很多居酒屋,多是中年上班族进出,气氛较像新桥与神田。当时的涩谷,大家认为路尽是高低起伏的坡道,很难走,除了开居酒屋之外,难以集客,所以比起附近其他地方来说,房价租金低得多。没想到却因此促成年轻人前来开店,久而久之就变成年轻人爱来逛街买东西的地段。

 

      涩谷最高楼SHIBUYA SCRAMBLE SQUARE开幕后,去展望台看风景。在地上逛的时候,因为店多人多,几条街总能逛很久,甚至觉得永远逛不完。然而此刻,站在制高点俯瞰之际,发觉涩谷109 那一带闹区的范围,原来比想像中小得多。

 

      因为太高太远,街上穿梭的年轻人都看不见了。而涩谷十字路口,那些美好的脸庞与穿着,也都模糊成四面八方交错的小黑点。失去了青春加持的涩谷被打回原形,意外的,看起来也是个有点老态龙钟的城区。

 

      错综复杂的涩谷站,其实是青春的隐喻。在藏于内心的甬道中彷徨游走,一个闪神,就错失了正确出口的良机。

 

张维中 简历

台北人,现居东京。在台取得文学硕士后,08年来日。早稻田大学别科、东京设计专门学校毕业。现于东京任职传媒业。大学时以小说踏入文坛。近作为小说《代替说再见》、游记《日本小镇时光》与绘本《麒麟汤》。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