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248)请用爱和拥抱同情服务业员工

2018/12/2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网路流传一堆照片,指日本人的服务质素,令欧美游客们觉得惊讶。

 

     惊讶地好。

 

     去连锁咖啡店买星冰乐,调出来的饮品不会像香港的快餐店或是在网路认识的女生一样,照片跟实物完全不符。这在别的国家,以相约的消费去换,也不会换到这种质素。当你去北京,发现一个 Rimowa 的行李箱都可以被掷个稀巴烂,NHK 电视台就做了特辑说成田机场的行李寄失率是0。有网民在关西机场也拍得照片,指机场的员工会把未有人领取的寄舱行李以色调排好,就像一个Pantone 色版,由红至蓝的好好排好。只要你认得自己的行李箱的颜色,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的行李。

 

     更不要说,在日本的酒店,只要你遇上的日本店员,而你又拿出非特区护照来登记(算了吧,我们接受了,香港人拿出特区护照在曼谷登记的时候,店员都会隐约的白你一眼。但如果你拿出其他护照出来,他们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不是歧视?酒店没有令你损失什么的,他们只是会隐晦的令你知道,你们这个种族的人们啊,跟我们酒店也许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件。是「你们/我们」的分别),他们会对你很好。有些酒店,只要你光顾过两至三次,他们会有记录,记得你吃什么不吃什么,爱读那份报,日语的英语的,产经的综合的。他们都会记得。

 

     而最能划分日本和香港服务业质素的竞技场,当然是空中服务员的水平。在香港,空中服务员是非常有性格,非常有尊严。他们不会像日本的空中服务员一样,奉客如贵宾,笑容可掬,亲切友善。他们想笑的时候才会笑,他们要面无表情poker face的款客以表示他们公司给他们的待遇令客人们只值这种质素的对待,香港的客人绝大多数都学乖了,他们会千分习惯,万分体谅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香港打一份工,压根儿有什么发展和出路:楼买不到,前途也没有。天天日复日像无间地狱一样等时间过,香港人大多很体谅香港的空中服务员笑不出来的原因。

 

     因为,我们都一样。


 

     同时,我们更加不会期望港资航空公司的空中服务员会像日资航空公司的服务员般贴心,询问乘客会否有因不同的饮食口味或宗教原因而不吃某种食材。在港资航空公司的航班中,这是香港乘客的责任。就算你不吃牛肉,空中服务员端餐的时候,只是问你有肠蛋或粥,你吃那一样?你点了粥,后来才赫然发现是牛肉粥,而你不能吃牛肉,吃完会心跳加速之类的过敏反应,他们只会轻轻的说一句对不起,然后问你:「你要不要猪肉肠?」你瞬间就变成了二十年前的电影《表姐你好嘢》中,由嘟姐及张坚庭大导演饰演的那对扭尽六壬要多吃几份飞机餐的西客。 

    

     你吃了牛肉粥吗?有过敏反应吗?你不要想像去那家航空公司投诉了。因为你肯定知道,那些投诉email 一定会石沉大海,没有人会在乎你。回程的时候,我已尽力问了有什么。服务员问我要烟肉还是要猪肉的炒面。我问可不可以看看。看了,有两颗点心,还有一点肉碎和两条比我的命运更干瘪的小棠菜。

 

     谁知当你咬开这颗黄色的东西时,他里面竟然是牛肉。

 

     竟然是牛肉。

 

     如果你把故事写在社交网路中,这家航空公司就肯定会迅速的找他们雇用的风向队(或是香港叫的「网路黑社会」)来你的社交网路找碴。以香港人这么爱 blame the victim 的集体特性,加上最近左胶极力推崇「事情的对错看你观点与角度」这种价值观,你定必会看到网路风向大抵会变成「空中服务员的确是有一点不对但人家已道歉了,你不好好跟人家问清楚食材有什么就把东西放进口内你没有责任吗?你有死吗?没有死为什么你在网路公审人家?」

 

     你的冤屈,定当不会有人理解,更不要说同情了。

 

     在2018年,有一家航空公司在最佳航空公司的排名中节节下跌,也因为某种原因而把九百多万名乘客个人资料外泄。我有很多日本朋友都觉得,这家公司真的比其他航空公司要好。但只要你真的比较一下日资和港资的航空公司,你会明白,什么叫「民族性」的分别。日本人提供服务,他们大多会由心出发的去做好自己应做的差事。毕竟,没有人拿着枪迫你上班。人还是有自由意志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只是,在香港的航班上,你不难发现很多不愿意上班的服务员,「被迫感」很强烈,仿佛你问他们要一口水,那动词都应由「要」变「讨」,或是广东话的「乞」,才是身为香港乘客应有的态度。

 

     一切都是你的错。

 

     在不被清楚知会的情况下吃了牛肉粥的我,也只好同情一下跟我分享同一个航班的所有乘客。空中服务员们都辛苦的。要在这种只会刻薄员工,炒㶶期油,管理质素败坏,排名节节下跌的航空公司工作,也是很辛苦的。我会给他们一个微笑,如果他帅的话,我会给他们一个热暖的拥抱。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