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28)从日军士兵角度看亚洲太平洋战争
2018/08/1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一到8月,日本的战争话题就多起来。因为对日本人来说,8月6日(广岛原子弹投掷日)、8月9日(长崎县原子弹投掷日)和8月15日(终战纪念日)都是不能忘记的日子。
在思考这些事情的某一天,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了下面这本书。
《日军士兵—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现实》(吉田裕著、中央公论新社)。腰封上写着这样的话。
“之前的大战导致310万日本人牺牲。据推算,实际上其中9成死于1944年以后。本书将从“士兵的视角和立场”,追踪败象浓厚时期以后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实际情况。高得异常的饿死率、超过30万人的沉海致死、战场上的自杀与“处置”、特攻、体力下降的预备兵、用鲨鱼皮做鞋的物资匮乏……被称勇猛的日本士兵们将描述在异常的军事思想下被迫经历凄惨体验的现实”。
我读过很多本有关亚太战争的书籍,还看过主要在8月播出的战争特别节目,但从“士兵的立场”讲述的情况为数不多。同时,本书自2017年底出版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销售10万本以上,成为畅销书。我打算一定要读一下。
正好遇到出差,在飞机上读了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书里写的全都是我并不了解的内容。
最让我惊讶的是病死者非常多。据该书作者、一桥大学特聘教授吉田裕统计,尤其是在日中战争期间的1941年的全部阵亡者中,病死者所占的比例达到50.4%。
关于亚太战争,全面的统计数据几乎没有留下,但考虑到亚太战争的残酷程度超过日中战争,可以想象病死者会多于日中战争。
此外,前线将病死美化为“战死”的事例很多。因为部队的风气是将战死比病死视为“更有价值的死”、“光荣的死”。
阅读这样的描述,会让人心情非常沉重。
饿死的人也有很多。包括营养失调导致的饿死和感染疟疾等病死,属于广义上的饿死。军事史专家秦郁彦的研究显示,这是“海内外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异常高比例”。导致大量饿死者的最大因素是,日军丧失了制海和制空权,各地日军的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发生了严重的粮食不足。从顺利到达前线部队的军需品比例来看,1942年达到96%,1943年为83%,到1945年降至51%。
自杀也很多。到底有多少日本兵自杀,没有准确的数据。由于禁止成为俘虏,因营养失调和疾病失去行动能力的士兵只能选择自杀。
曾在硫磺岛参加战斗的亲历者回忆录显示,从日军死亡者的构成来看,被认为因敌人枪炮而战死的仅为30%。其余的70%分别为自杀(60%,包括让别人帮忙注射自杀的人)、他杀(10%,在被俘之前被战友杀死),事故死亡(一部分,战斗训练时死亡)。
“处置”这个说法也是第一次听说。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处置”。而是指日军士兵杀害本国伤兵。据悉,日军部队会劝告无法参加战斗的人自杀,如果不接受就射杀。
日本人对于包括日中战争在内的亚太战争历史极其缺乏了解。自己的祖父或曾祖父在战场上如何战斗、如何度过,几乎没有听说过,也没有机会在学校里学习。至少希望这样的书籍让更多的人看到,带来思考和平之珍贵的机会。
![]() |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