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鲜鲜鲜(69)关西人真的比较小气吗?
2017/11/2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刘黎儿:我卅几年前来日本时,就常听说「关西人比较小气」,但我实际上遇到的关西人并不小气,对这种说法多少存疑;但最近日本服饰网购大厂家ZOZOTOWN作了一项期间限定的「运费自由化」的实验,亦即原本运费一律200日圆,10月1日起3周内改成「0-300日圆」,自由决定运费,结果平均运费最低的就是关西人,让日本人都觉得「毕竟如此!还是关西人最小气!」
![]() |
通天阁是大阪的象征(大阪市) |
这样就论定关西人小气,关西人有点可怜;这种说法多少是从东京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关西人基本上是认为买东西不能买贵了,能买到便宜的话,就尽量买便宜的,才算是购物高手,因此还会讨价还价,买到贵的会自觉是一种耻辱,因此有便宜的选择当然会选便宜,不是去花别人的钱,而是自己可以少付时就不必多付钱。
这种感觉,,台湾人也差不多,买东西不想买到贵的,能便宜就尽量便宜,如果因此说关西人小气,有点难以接受;此外,也是因为关西的人与人的距离比较小,很容易在买卖时相熟起来,讨价还价就比较容易。
这次自己决定运费实验的结果,付最少的前5名都是关西圈,第一少的是奈良,其次是大阪、兵库、滋贺、京都等,也因此关西人的金钱观才会蔚为话题;而支付最多的是福岛、岩手、青森等东北的县,让人觉得东北人果然最老实、体恤别人的立场,也因此在311东北大震灾时,才会有互让饭团等的美谈。
对钱的用法或购物的价值观,或许跟地理不无关系,像东北原本是冬天很长的农渔业地区,居民之间必须互助才能生存,而关西则是商业地区,对于金钱的计算比较精准,如果不锱铢必较的话,就无法赚钱、无法生存,因此对钱敏感,是关西人的生存本能,因此被说是小气,有点不公平。
也就是没法用「小气」这样的简单的一句话来判定关西人,而可以说「关西人对钱比较认真」「关西人用钱用的比较高明」甚至「关西人比较知道金钱的价值」,不会想为了面子就乱用钱。
因为有生意人气质,从小就很注意CP值,喜欢购买或享用「便宜又好的」,而且很快就能区别,如果觉得太贵了,物品不值这个钱的话,就会杀价,讨价还价是一种交涉,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没有什么好丢脸的,东西能便宜买到才不丢脸。
有许多关西的店,原本定价就打算让人杀价的,偶而遇到关西以外的人来买,却不杀价,反而让店方很慌张,觉得卖贵了,反而给客人一些赠品;也就是关西人不管买方或卖方,内心都有物品的合宜价格的基准,双方尽量去谋合,这并不是小气,关西人只是「讨厌不合理的价格」「不乱浪费」「高明地省了钱!」
![]() |
大阪・心斋桥 |
相对于此,关东人,尤其东京人觉得把钱的事拿出来谈很丢脸,不会问别人有关收入、东西买多少钱的事;像关西人看到东京人买了跟自己一样的皮包,会问:「你这多少钱买的?」东京人往往大吃一惊,因为不管买贵买便宜,都不是别人可以过问的,但关西人觉得同样东西,要是买贵了,很没面子,瞬间觉得自己买的东西很没价值,如果买的比对方便宜就会很得意,觉得自己买的好;但东京人多少觉得自己买的贵一点也无所谓,不想谈价钱的事,甚至觉得如果自己买便宜了,会被人认为自己是在拍卖抢便宜货,很没面子,跟关西人正好相反。
东京人之间,即使好友间,收入、生活花费等,也往往是禁忌,不会随便提;不仅买东西的价钱,尤其初次见面的人,是无法直接问对方收入多少,会认为未免太失礼,要问也要绕来绕去地打听,不能随便踏入别人隐私的部份;但关西人在联谊时,常常直接问对方收入多少,不会觉得不对劲,认为大家应该开门见山说话,不扭扭捏捏、装模作样才好,很难说谁是谁非,只能说是文化的不同吧!
关西人觉得「便宜地买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有能力、有眼光、聪明的人,会受到尊敬,这是商业地区的人的思维,而问价钱、收入,也是一种沟通吧!如果付了钱就还是要有一定的回报才好,否则就是浪费;因此关西人即使让孩子去学钢琴,与其花好几个月学一首难弹的曲子,还不如快点学会弹简单的曲子,CP值很重要,最好能物超所值。
这样说,或许会觉得我很偏袒关西人,大概因为关西人跟台湾人差不多吧!台湾人也对价格、金钱有本能性的计算,认为是成功要素;像我最近跟一位公司股票在日本上市的台湾人CEO去旅行,在函馆朝市,他只稍微转了一圈,就买了整个市场最便宜又状态最佳的干贝,并成功地还价3成,连店舖主人都叹为观止,表示实在太接近成本价了,无法给任何赠品,他也很得意自己采购成功;但我知道他并不小气,对于台日文化交流等精神面无形的活动出钱出力,钱要用在刀口上,其他能省则省,不必当冤大头,或许关西人也是同样想法吧!
![]() |
刘黎儿 简历
旅居日本的资深媒体人与知名作家。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进入台大历史所,1982年赴日,曾担任《中国时报》驻日特派员、东京支局长,现为专职作家,在多家报纸杂志如《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今周刊》等撰写专栏;书写对象包括日本政经社会议题、都会两性关係、职场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观察与解析乃至文学评论等,相关书籍35册;小说则有「棋神物语」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