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189)被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所吸引的中国人

2017/10/2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稻盛和夫是日本最为知名的经营者之一。1932年出生于在鹿儿岛县经营印刷工厂的家庭,毕业于鹿儿岛大学。1959年进入成为“京瓷”前身的只有8名员工的公司,随后担任社长,将该公司培育为日本有代表性的一流企业。此外,还成立电话公司KDDI,并且无薪酬担任日本航空的会长。在短短3年里完成了该公司的经营重建,并因此广为人知。

 

      提到稻盛和夫,知名的是盛和塾的存在。盛和塾的开端是京都的年轻经营者1983年成立的自主学习会,意在向稻盛学习作为一般人的人生哲学、作为经营者的心态调整以及经营哲学,目前已经扩大至日本全国。

 

      截至2017年7月,在日本国内外有超过1万名学生,在海外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自2007年以后,基地遍及北京、上海、无锡、重庆、广东和沈阳等30个地点,学生达到约3600人。全部学生的3分之1是中国人。

 

广东盛和塾的学习会

 

      在约2年前,日本的NHK(日本放送协会)电视节目播出了在中国举行的盛和塾大会的情形。登场的都是40多岁的经营者。他们都流着眼泪表示,通过在盛和塾学习,他们不仅作为经营者有所成长,而且作为一般人也学到很多东西,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为何稻盛的盛和塾如此吸引中国人、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呢?我从以前就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想展开采访,今年机缘巧合,获得了在广东省采访盛和塾的机会。这是因为居住于广东省的日本朋友为我介绍了广东盛和塾的相关人士。

 

      我采访的是内衣企业的总裁和零部件企业的总裁2个人。内衣企业的女总裁45~49岁。出身于广东省,辛辛苦苦做大了公司,但对今后的经营感到烦恼。这个时候,看到了稻盛的著作《活法》(东方出版社,日文书名为《yikikata》),读过之后非常感动。于是开始在盛和塾学习。她如此表示。

 


      “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因与员工沟通和营业而遇到烦恼时,就学习稻盛老师的“利他”精神,这成为调整自己想法的契机。我感觉利他精神正是商业的原点、增长的原点。这种想法进一步扩大,或许就能怀着体谅之心对待他人”

 

      另一个是零部件厂商的总裁,约为54~56岁。生于四川省,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公务员,为了追求人生价值,来到了广东省。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省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业绩和工资都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这位总裁注意到员工并未成长,没有在公司扎根。相反,在工人之中,经常有人跳槽到工资仅仅高一点点的企业。此外,2008年经历了雷曼危机,就任总裁后,随着经济的恶化经历了痛苦。

 

      当时,偶然参加了稻和塾的报告会。听了来此学习的经营者们亲口表达的声音,感到非常感动,自己也越来越希望学习稻盛的经营哲学,于是参加了盛和塾。

 

      “在盛和塾学习,获得了很多启示,但最强烈感觉到的是,自己在20多年里在这家公司一直实践的做法是正确的。由于认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我在公司内成立了学校,除了技能外,还彻头彻尾地传授了如何打招呼等行为礼节。这一点通过稻盛老师的话得到确认,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令我非常感动。我感觉今后坚持走自己相信的道路就好”

 

      此外,她还这样说。“稻盛老师的教诲契合中国人原本就存在的道德观和重视家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还教会我作为一般人应该如何诚实地生活下去。与我母亲的教诲是一样的。今后将继续在盛和塾学习,推动公司和员工不断成长”

 

      在进行企业经营时,肯定会遇到障碍,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如出一辙。在作为经营者感到苦恼的情况下,稻盛的教诲成为他们的内心的支撑。这对于日本人来说,令人感到骄傲。希望在日本也得到更加积极的报道。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