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52)是节约还是吝啬?
2017/03/2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在日本,从儿童的时候起,就彻底展开“避免浪费”的教育。或许是开创江户幕府、带来300年和平的德川家康的简朴节约精神已经渗入日本人的DNA,对于具有社会地位、事业成功的有钱人的简朴节约,媒体也乐于报道,并作为美谈广为流传。
代表性例子就是土光敏夫(1896- 1988)。土光先后担任石川岛重工业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业的总经理、东芝总经理和懂事长,还曾担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第4任会长,被称为“合理化先生”,在行政改革方面也大显身手。土光无疑是昭和时代有代表性的实业家之一,但他受到日本人的爱戴,是因为非常简朴的生活状况。
![]() |
曾经过着清贫生活的土光先生 |
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介绍的土光夫妻两人的晚餐情景,发现菜单只有咸鱼、青菜、大酱汤以及煮得松软的糙米饭,“咸鱼土光”这一爱称由此形成。
土光的简朴节约不仅限于咸鱼。此外还有很多。
“不去理发店,在自己家让儿子理发”
“将无法再用的领带当做用于田间劳动的裤子的腰带”
“帽子修补之后继续使用”
“刷牙的杯子用旧的,结果妻子说‘太脏了,扔了怎么样? ’”
这样的逸闻很多。土光将生活费以外的收入全部都捐给了与母亲有关的私立学校。
即使是在奢侈趋于日常化的经济泡沫时代,“咸鱼土光”的趣事也经常被提及,借以劝诫浪费。再看现在。日本经济很难说已经完全恢复,个人消费仍然低迷,老百姓为维持生活,仍是以厉行节约为主流。
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很重要。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就将变成“吝啬”。本人很节约,但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单纯的吝啬”这种情况的确不在少数。那么,过度的节约具体来说指的是哪些情况呢?下面介绍来自女性们聚集的网站的声音。
〇在超市和百货商场地下食品区看到的情况
“一过了晚上9点,副食柜台就将开始打折。但在9点之前,就有大妈央求店员贴上打折价签”
“有大叔一到每晩8点半就会出现。装上满满一篮子打折的蔬菜和降价的盒饭。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要去倒卖”
“为了省下伙食费,有人在商场地下食品区的试吃柜台走来走去。我可不想进行这样的节约”
“结账时只要说一声‘不要袋子’,就能减去2日元(0.1元),结果有人多次重复站排,一个一个商品分开购买。这已经超出节约的范畴”
反思点:某个盒饭在9点零5分之前按原价购买,是650日元(约合人民币39元)。而9点之后贴上打折价签,就是455日元(约合人民币27元)。果然还是希望贴上降价标签……。
〇特别喜欢拿免费的东西
“有人在食堂偷偷拿走牙签和方便筷”
“索要很多街头发放的袋装纸巾”
“要求对方多给一些每人一个的试供品”
“从酒店拿走免费的一次性备品,甚至是自己不用的东西”
反思点:酒店的牙刷套装适合外出的时候使用。我会拿回家,这也算吝啬吗?……
![]() |
〇悲惨的饮食生活
“靠炒豆芽生活一周时间”
“在公司聚会和朋友之间的就餐会上,有人随身携带饭盒。似乎将吃剩的东西悄悄打包拿回家”
“在超市购买降为半价的盒饭,当做第二天的午餐”
“在自己家使用购买的盒饭上附带的“牙签”和“沙司”等”
反思点:在能幸运地买到半价盒饭时,当然要当做第二天的午餐。第一次知道这算吝啬。话虽如此,不知道剩菜打包带走为什么不可以。
〇过度节约水电煤气取暖费
“有人在公司的热水供应室洗衣服”
“曾听说有人一滴滴往浴缸里放热水,为了尽可能避免水表走字,将水储存起来”
“手机和平板电脑充电全部都在公司进行”
“有人不使用家里的微波炉,而是使用家门前超市里的微波炉,以节省电费”
“不打开冷暖气,忍耐炎热和寒冷”
反思点:在3·11大地震以后,日本的家庭主妇们白天自己一个人在家时,都尽量不打开空调。努力避免浪费电力,这也算吝啬吗?
〇拜访极端节约人士的家
“有朋友虽然房间里安装了空调,但绝对不会打开。即使有客人来,夏天也只用电风扇,冬天则是多穿衣服,就这样硬撑着。虽然本人高兴地谈论低廉的电费,但我再也不想去这个人的家”
“有人对我说‘来新房子玩吧!’,结果去了之后,对方又说‘今天节约一点’,只拿出了罐头。如果提前告诉我,我会吃点东西再去”
“在朋友家举行家庭聚会的时候。往凉拌菜上浇调味汁,结果被对方批评说‘不要浇那么多啊!’。后来,到我家来喝茶时,我拿出价钱很贵的咖啡牛奶,结果对方放了很多,还满不在乎地说‘我要放很多’”
反思点:受邀去日本人的家里,首先要“客气”吧。真麻烦。
我有个朋友擅长做菜。她利用萝卜和胡萝卜的皮,制作美味的炒牛蒡丝(用油炒切得很细的牛蒡等、再用醬油等调味的菜肴)。完全没给人以生活悲惨的感觉,成为出色的独创菜肴。这是终极的节约菜肴。
节约当然是一种美德。
但超过限度的节约将让周围的人感到疲惫,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口碑,因此或许应该适可而止。我也深刻进行了反思。
![]() |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