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之后再论该向日本学什么?
2020/02/2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肖敏捷:很有一段时间没有在这个专栏露面了。除了瞎忙和懒惰这个自身缺陷之外,那就是坐在电脑跟前发愣不知该写什么。原因就不在这里解释了,读者只要看看笔者的简历也能够猜到八分。18岁离开老家西安,第一次一个人乘火车跑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武汉。从那之后在武汉生活了将近7年。说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毫不过分。
1988年离开武汉去日本时,竟然可以讲一口不流利的武汉话。往后在不同场合碰到武汉朋友时,对方会惊诧你怎么会讲武汉话?我说我在武汉连日语都学会了,留学武汉7年修炼的成果。年初以来,30多年前在武汉所经历的事情,所看到的风景,所接触的人都像走马灯似在脑海里不断涌现。笔者不善表达感情,也不会喊口号,但心中充满了失落感。这也算是我对武汉的一种怀念吧。
![]() |
上海街头戴口罩、穿雨衣防病毒的行人(2月17日、Reuters) |
最近这几年,无论国内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便会写日本是如何应对之类的文章。当人们面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课题时,总会引经据典去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临门连佛脚都抱,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被看作学习榜样的日本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参照物。
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日本是如何发展养老行业的,日本是如何克服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是如何应对日美贸易战等等,这些都是来日本参观访问时大家最关心的热门话题。每当被问到这些问题时,笔者都竭尽全力去回答,不懂的地方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难,从国内来的官员或企业家们的反馈来看大家似乎很满意。
但是送走大家之后总觉得有一丝不安,因为笔者一直怀疑日本的经验和教训真的值得我们借鉴吗?比如养老,日本养老院的精细服务和人文关怀令大家赞不绝口,但是支撑日本养老业的是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理解制度的重要性只模仿表面现象,那就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还有日美贸易摩擦,日美无论在经济领域如何摩擦或对立,但日美有同盟关系这个底线,所以只有互相让步多少的问题没有必要担心翻船。明白了这点,你就明白中美贸易摩擦为什么让全世界牵肠挂肚。
在大灾大难发生之后,日本的对应也经常被点赞。例如3.11大地震之后,日本绝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忍耐精神传为佳话,但人都是有血有肉和自私的,都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哄抢物资和骚乱,因为大多数日本人坚信今天没有明天一定会有的,而这种毫不动摇的安心感不是一两天能够产生的,是长年累月政府企业个人媒体等共同努力和互相信任的结果。
|
人口规模、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制度等基本国情不同,不能简单相互比较,但是互相信任是维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大难之后,相信武汉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大家也一定会从中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包括医疗卫生和教育、环保这些课题可能会得到更加重视。在这方面,日本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但要防止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还需要中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尤其是社会发展方面,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日本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认真做事的精神,大到认真执行政策遵纪守法,小到认真漱口洗手,全民都做到了,整个社会都会遇事不惊,逐渐成熟起来。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 |
肖敏捷 |
肖敏捷 简历
出生于中国西安。自武汉大学毕业后,作为日本文部省(当时)公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福岛大学和筑波大学的研究生院。1994年起在日本的证券行业从事经济分析和资产管理之后,目前为恒正资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伙人。
在《日经Veritas》排行榜(2010年)经济分析师部门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国人经济分析师看中国经济》和《中国新的经济大革命》。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