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外交”的死角(上)
2014/06/16
“安倍主义”的3个支柱
![]() |
4月8日,在日本访问的美国著名软件公司甲骨文的首席执行官(CEO)拉里•埃里森在首相官邸单刀直入地向安倍提出了这一问题。埃里森来日本是为了参加由新经济联盟举行的“新经济峰会”,一直由新经联代表理事三木谷浩史陪同。其关注内容不仅是日本的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还包括外部政策。
安倍回答说“有3个”,并以缓慢的语调进行了说明。
“第一是以日美同盟为轴心,确保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是推动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等经济一体化。第三是推广自由和民主主义、法治等普世价值观”。
安保、经济、价值观这3个角度构成了安倍的外交理念。日本一政府高官称“这就是安倍主义3个支柱”进行定位,并解读称:“无论哪一条推行下去,都将演变成针对中国的抑制战略”。
“中国民族主义”
4月23日,在东京银座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中国军费10年增长4倍,20余年增长了40倍。在南海一直尝试通过力量改变现状。应当发出坚决干预亚洲的信息”,安倍手里拿着寿司这么说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则点了点头。
![]() |
4月23日安倍与访日奥巴马在东京的寿司店里饮酒 |
安倍4月21日在首相官邸与美国共和党众议院领袖坎特及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瑞安进行会谈,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依靠2点来维持一党统治,一是经济增长,二是民族主义”。指出了试图通过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口号来弘扬国威的中国领导层所面临的危机。
在9天后的4月30日。也有外国首脑和安倍一样警告“中国民族主义”。访问德国的安倍告诉默克尔总理“乌克兰问题并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也是亚洲的问题。应当要求中国遵守法律、维护海洋自由”,默克尔对此进行了“中国目前是民族主义”的回应。
中国增强军备成为欧美日加强合作的“催化剂”。
“向世界的前进方向发出自己的主张”
虽然安倍一连串动作看似是在构筑“中国包围圈”,但安倍表示对此不满:“希望不要矮化为单纯的牵制中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2年12月第2次担任首相的安倍的外交口号是“积极的和平主义”。最初日本外务省办事人员提出的方案是“主动的和平主义”这一表述,但安倍认为“‘主动的’这一说法不容易理解”,感到不满意,于是改成了“积极的”。
![]() |
4月30日安倍与德国总理默克尔(kyodo) |
安倍还向外务省官员进行了以下说明:
“战后的日本什么都不主动地讲,国际社会说声‘请日本干这个’,日本就老老实实地去干。今后应当向世界的前进方向发出自己的主张。通过普及自由和民主主义的普世价值,可以实现富裕而和平的世界,日本也将明确地表达这一概念”。
安倍认为仅靠以往的追随美国路线是无法保护日本国家利益的,通过积极向世界宣示日本人的价值观来寻求国家利益。可以说正是这种做法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获得了以保守阶层为中心的高支持率。 (未完待续)
“安倍外交”的死角(下) |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佐藤贤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