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创新高,但不能飘  

2024/03/06


      小竹洋之:2月22日,日经平均指数时隔34年创出新高的这一天之后,日本的氛围就好像脱了胎,换了骨一样。虽说不上陶醉,但总感觉有点飘了。

 

      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提高,能得到全世界投资者的一定好评是令人欣喜的。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也出现良性循环的迹象,日本确实正在抓住走出泡沫崩溃后长期经济停滞的机会。

 

      即便如此,对依然保持原状的传统企业讽刺为“日本传统型企业(JTC,Japanese Traditional Company)”。国内生产总值(GDP)倒退到世界第四的现实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

 

      拉动日本股价上涨的仍是美国。在人工智能(AI)浪潮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的降息预期下,资金的奔流蕴含着危机,美国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称之为“赌博式的”。

 

      日本股因为相对低估而投资魅力大增,海外资金流入把股价推高到日本经济实力之上的水平。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熊野英生说:“一个大个子外国人进入日本的小浴缸,与其他国家相比,洗澡水水位也上升了”。

 

 

      在“失去的30年”中,日本曾多次为虚假的黎明而哭泣。希望日本不要错过这次良机,迈出“重新夺回的30年”的第一步。我觉得“日本传统型企业” 需要洗刷污名。在股价上涨的推动下,应该加快伴有阵痛的改革。

 

      作为日本经济专家而为人所知的美国记者理查德·卡茨最近访问东京时说:“很难说日本已经恢复。股价上涨主要是回购股票和工资抑制带来的,并不是经济恢复的证明”。

 

      他在近期的著作《赌上日本经济未来的战争》中指出,失去活力的传统大企业是真正的病灶。因此,政策层面应该支持那些像敏捷的羚羊一样的创业者,促进产业的新陈代谢和劳动力的移动。

 

      日本反映经济活力的开业率和停业率,在和其他国家比较时会发现不是很好。这也是GDP及生产效率增长缓慢的原因。充分利用电商交易等创新(技术革新)及年轻人意识变化带来的创业意愿高涨,致力于改变阻碍传统型企业淘汰的日本型资本主义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寺泽达也(前经济产业审议官)也对企业的奋发图强充满期待,表示“导致经济停滞的日本政府的责任十分重大。曾在行政上独当一面的我也深切体会到了这种责任。但低迷也有企业的原因。仍保留着昭和文化的组织大多缺乏决策速度和战略性构想。而且在体制上倾向于回避风险和平衡收缩,没能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网络化、金融科技化”。

 

      自2019年起,寺泽达也召集同样拥有问题意识的学者,持续开展了探索日本企业失败本质的项目。经营模式和人才劣化、业务的选择和集中进程迟缓、对国际推广持消极态度……。“日本传统型企业”存在的多项弱点在讨论过程中浮出水面。

 


   

      早稻田大学教授浅羽茂的研究很让人深思。他在对比市值前100名企业的创立年限之后发现,在美国,不仅是创立50年以内的企业,就连超过100年的企业也拥有很高的存在感。浅羽茂教授认为,日本和美国在增长实力上的差距不仅仅来自于创办企业的多寡,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传统大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浅羽茂教授和神奈川大学副教授枝村一磨共同验证了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代之间在日本出现的产品创新的实际情况。从品类数量来看,对已有产品的改进超过8成,出货额比例超过9成,均大幅高于新产品开发。由此可见,日本需要比美国更为重视提高传统大企业的活力。

  

(资料图)

 

      寺泽和浅羽共同强调的是,传统大企业抓在手中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的“释放(Unleash)”。卡茨形容“日本传统型企业”的沉睡资源“就像休耕农田一样”,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还不如交给公司内外部的开拓新疆域的瞪羚企业。

  

      日本政府和央行过多地使用了财政刺激措施和货币宽松政策,将其作为只用来减少疼痛的“吗啡”,而不是使日本经济的手术更加顺利的“麻醉剂”。与其帮助没有远见却继续占坑的僵尸企业毫不费力地延长寿命,还不如向AI、量子、绿色技术等进行战略投资和转移劳动力,现在到了真正实干的时候了。

  

      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在阐述日本战后复兴秘诀的同时,还提到了美国学习这些经验时面临的风险。包括(1)压抑个性和创造性;(2)冷淡对待异己和少数派;(3)跳槽和离婚导致的苦难;(4)排斥外国产品和人才的爱国主义;(5)寻求完全达成共识而导致僵局。

  

      对日本人来说,这些指摘现在听起来仍然令人难受。日本要实现重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变革。可能还需要与广义上的“日本传统型企业”的糟粕部分诀别。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小竹洋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