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2023/08/24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Reuters)

 

      中山淳史:创立全球第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台积电(TSMC)的张忠谋出现在幕前的机会增加。

  

      此前出版的张忠谋自传,今年年内还将推出续集。已出版的自传讲述了张忠谋从1931年出生到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据说续集将详细讲述台积电成立以后的故事。

  

      生于中国大陆,在美国作为技术人员取得成就的张忠谋今年已经92岁了。随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安德鲁·格罗夫(Andrew Grove)等活跃在半导体行业兴起期的技术人员、经营者相继去世,张忠谋成了同时代的最后一人,且可谓是现今仍活跃在行业内的传奇人物。

  

      不过,自1987年创立台积电以来,张忠谋一直是“幕后人”,极少积极露面。

 

已出版的张忠谋自传

  

      那么,张忠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更多地抛头露面呢?原因可能在于除了想把自己的足迹留给后世之外,台积电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台积电被迫采取将尖端半导体制造工厂分散于日美欧等前所未有的应对措施。

  

      美国政府和客户企业的强烈要求也是背景原因之一。如果出现海峡两岸发生战争,或者周边海域封锁等情况,被称为“世界半导体工厂”台湾的供应链将陷入瘫痪。

 

      这是全世界第一次震惊于这样的风险。对于台积电来说,意识到以“幕后人”形式便能够在台湾完成经营的时代已经结束,也仅仅是最近1、2年的事情。

  

      虽然并非台积电积极寻求,但欧美和日本积极的招商引资,使全世界将目光都投向台积电和张忠谋。

 

      “半导体行业巨人的毕生事业处于技术冷战的中心”,86日版美国《纽约时报》以这样的标题刊发专辑,提及自传出版,指出张忠谋已经无法再生活在(众人看不到的)幕后。

  

      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关于对华投资限制的行政命令,美国再次加强了严厉打击半导体、人工智能(AI)技术流向中国的态度。

   

      这就是所谓的“小院高墙”策略,仅针对小范围领域,面向中国围起高墙。从荫蔽中走出来的张忠谋不得不成为“阳光强烈的小院子里的居民”。  

  

 

      不过,张忠谋身上值得令人关注的,不单是围绕地缘政治和安全保障相关问题。重要的是,他作为跨国经营者具有什么意义,以及他对半导体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笔者在美国波士顿见到了《芯片战争》的作者,与张忠谋数次见面的美国塔夫茨大学副教授克里斯·米勒。他认为:“作为一位发明家,张忠谋是一位可以跟已故的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相提并论的经营者”。

  

      的确,张忠谋尤其是一位发明家,特别是作为划时代经营模式的先驱者存在。乔布斯因其在90年代至2000年间将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业务供应链进行水平整合的业绩而出名。

  


    

      而张忠谋提出了将半导体的设计和制造分离的想法,具体实施是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对此正确的理解是,这是张忠谋基于在曾经世界排名第2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时的经验而产生的壮大构想。说乔布斯学习了张忠谋的方法也许更准确。

  

      值得给予张忠谋评价的另外一点是他大力培育了客户。不管是苹果 的iPhone处理器,还是英伟达的AI用图像处理半导体(GPU)都是由台积电量产。张忠谋已经预测到,设计公司与制造公司间的乘积效应会催生出不断变大的循环。

  

  

      比如,从iPhone上市的2007年到2022年15年间,苹果销售额增至16.4倍,台积电也增至7.7倍。在AI用芯片上一家独大的英伟达也增长迅速。如果没有台积电,其有可能一直在初创企业阶段停滞不前,无法取得如今的地位。

  

      能给日本IT和半导体产业带来的教训很多。张忠谋从近50年之前就在国际分工中看到了胜算,而日本电子产业一直没有摆脱封闭、僵硬的行业结构,很多企业迎来了很长的低迷期。

  

 

      结果,半导体和IT产业的胜者是台积电、苹果及英伟达的模式,人们意识到差距一旦产生将难以轻松挽回。张忠谋恐怕也知道半导体和AI产业容易出现胜者恒胜的“滞后效应”现象。

  

      在全球化发生改变的背景下,经营的本质仍没有改变。要有俯瞰世界的构想力和自己变强的同时也使他人强大的思维高度。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山淳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