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借印度和AI描绘新维度的全球化经营

2023/07/07


      中山淳史: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 2020年出版的《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 (印度之路:不确定世界中的策略)》一书在日本也被广泛阅读。有趣的一点是,该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身处民主主义阵营、同时也重视与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印度的行为原则。

  

介绍印度娱乐业务的索尼集团会长吉田宪一郎(右)(5月18日、东京都港区)

   

      印度总理莫迪6月下旬在到访的美国受到热情接待。尽管拜登政府竭力想把印度拉入“西方”阵营,但很容易看出,对印度来说“站队美国还是中俄”这一点并不重要。据称,如何为能源采购和经济增长等国家的存亡与未来带来益处?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判断才是外交的最终决定因素。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出现了许多王国之间的对立。而包括莫迪在内,所有印度外交官员都会仔细阅读并借以分析现状。

 

      铃木迎合印度的现实利益

     

      印度是不能用普通办法对待的国家。毫无疑问,也是难度非常大的市场之一。尽管被指具有亲日的倾向,但说到大获成功的日本企业,最多也只能想到铃木,这足以说明这一点。

  

      铃木自1982年率先进入印度市场以来,也经历了曲折。英迪拉·甘地总理等人率领的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遭遇政权更迭。1990年代,围绕铃木与印度政府合资经营的当地法人的人事安排和出资比例发生了混乱事态。

  

      2005年,铃木在宣布向印度等地投资1万亿日元的计划后,公司股票遭到抛售,“铃木冲击”袭来。当时,该公司会长铃木修(现任顾问)在对印度的发展潜力显示出信心的同时,针对该国的难以理解和怀疑论反思称“存在与市场沟通不足的问题”。

      

      

      然而,印度汽车市场在2022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铃木自推进合资的第3年、即1985年以后,一直将当地子公司“玛鲁蒂铃木”的市场份额维持在4~6成,合并营业收入中印度所占的比例也在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提高至38.5%。在迎合印度的现实利益的同时,完美地将该国的经济增长纳入自身的增长中。

    

      索尼寻求兼顾内需与全球化

  

      风险高,但机会也大。最近,试图在印度市场打造立足点之一的日本企业是索尼集团。该公司会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吉田宪一郎将公司增长的关键词定位为“游戏、动画、印度”,并在5月18日的经营说明会上特意邀请来了印度娱乐业务的负责人。

  


      这让人联想到的是此前美国IBM的印度战略。2006年,时任董事长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在班加罗尔召开了面向投资者的说明会,提出“全球整合型企业”(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这一自己公司的构想。

  

      主要国家的跨国企业此前一直把重点放在“在哪里制造什么”这一点上。另一方面,IBM则将视点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做什么”,将印度定位为“负责软件开发和客服中心功能的离岸外包地”。

   

     

      索尼将会怎么做呢?令人感觉其正在同时瞄准类似铃木的内需开拓模式和IBM的全球化模式。

     

      比如,围绕视频节目发布的战略。在印度,索尼在近4亿人通过智能手机收看的“OTT(Over The Top、通过网络发布内容)”领域拥有26个频道。目前索尼当地子公司与拥有48个频道的当地大型企业正在推进业务整合。

   

      通过AI瞄准14亿人的市场

  

      新公司将纳入索尼的合并财报,在观众人数上超过美国华特·迪士尼旗下公司,成为印度最大企业。同时,索尼的频道以印度官方语言(22种语言)发布,而在整合对象公司,支持100种以上的地方语言的节目很多,互补性很高。

  

      另外,还将利用人工智能(AI)。索尼在印度设立了AI自动翻译技术的开发基地,推出了包括直播节目在内时常提供各种字幕、其他公司所没有的服务。此举旨在增加印度不懂地方语言或官方语言的人也能收看的内容。

  

      索尼瞄准的是14亿人口的“印度市场统一”。印度在国外还有数千万规模的移民和劳动者,借着势头向日本和欧美的普通家庭用他们的母语发行源自印度的内容产品的机会也将出现。

  

      如果在印度取得成功,在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许也能采取类似的战略。这可以说是从印度被视为盟主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发动攻势的逆转大戏”。如果能在最近数个世纪以来在全球流通的英语内容产品的垄断状态下激起波纹,有可能符合印度等国的现实利益。

  

      非英语圈国家企业推倒壁垒

     

      可以提及两种可能性。首先,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除此之外的国家之间的围绕内容产品的竞争条件可能会逐渐趋于扁平化。

  

      另一种可能是,对于非英语圈国家的企业来说,整个商业领域的“英语壁垒”将逐渐消除。非英语圈国家企业打破美国IT巨头“GAFAM”的垄断局面这一可能性也并非为零。

  

      这可能是AI带来的突破性进展。这种前景能否真的实现这一怀疑论暂且搁置一旁。这是日本企业时隔多久再次以世界为舞台,提出雄心勃勃的构想?在这一时代,如果能够理解地缘政治和技术的潮流,那么日本企业或许也能够实现另一个维度的全球化经营。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中山淳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