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促和平”的窘境
2022/04/02
西村博之:古今中外,人类为避免战争而绞尽脑汁。古时就有政治联姻。虽说是扩大势力的手段,但同时也是维持和平的策略。体现哈布斯堡家族作风的这句话很有名——“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去结婚!”
俄罗斯从推进西欧化的彼得大帝的时代开始,就积极推进政治联姻。因此而加深的血缘关系对和平的维持起到积极作用。
反过来说,具有“现代沙皇”这一绰号的普京总统或许是感觉嫁出去的亲人被当做了人质。美欧日启动了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严厉制裁。
![]() |
“外汇储备的约一半已无法动用”,俄罗斯财政部部长西卢阿诺夫3月13日一脸苦涩表情地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约为6400亿美元。大部分是存在国外的中央银行的资产。很明显,这是电子账簿上的数据,一个操作即可停止改写。
虽然可以依靠中国,但人民币目前并非国际货币,还面临不许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的国际压力。
存放在俄罗斯央行的1300亿美元黄金也难以找到买家。“将制裁通过买卖带血的黄金帮助俄罗斯的人”,美国议员等跨党派摸索制定法案,七国集团(G7)也着手出台对策。
暴跌的卢布失去支撑,严重的通货膨胀将袭击俄罗斯经济。普京简直被戳到意料之外的痛处。
事态发展迅速。在日本当局者踏上归途的2月25日的星期五,美欧曾就是否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结算网中剔除俄罗斯银行产生争论。但到次日,包括属于猛药的央行制裁在内的联合声明就已出炉。面对俄罗斯向民间人员展开猛烈攻击,美欧转为保持团结。在将来,这一天或许会被称为国际经济体制的岔路口。
进入近代后,作为防止战争的智慧而受到期待的是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加国家间的商务往来,建立只要发生战争、双方都将蒙受损失的关系,以此防止流血。这种理想还被写入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之中。
随着时代前进,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也于1933年凭借阐述通过经济促进和平的《大幻想》一书摘得诺贝尔和平奖。
令人感觉讽刺的是,在该书籍出版和获奖之后接连发生了2次世界大战。随着进行反思,美国罗斯福政权时期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建立了基于相互依存的战后自由贸易体制的基础。1945年,他也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的国际供应链。在二战后,这一供应链将降至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10%的贸易额迅速推高至60%。
然而,事到如今,本应防止战争的相互依存招致和加剧对立的盲点也暴露出来。
世界借助货物、资金和信息等网络连接成网状,但是“扣结”并不均衡。由于形成了核心性的“枢纽”,拥有枢纽的国家通过停止供应等措施影响外交。这就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等人所提出的“相互依存的武器化”。
这一枢纽长期由美国独占,但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控制要害之处的中国的政治利用也开始变得突出。脱钩(decoupling)也是将中国从相互依存的网络中排除出去、削弱其力量的行动。
美国仍掌握压倒性实力的是金融领域。作为金融“共通语言”的美元、维持美元流通的银行、成为投资对象的丰富金融产品、SWIFT……对于跨国经济活动来说,接入美国金融网不可或缺。
其心脏部位正是外汇储备和负责管理外汇储备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世界外汇储备的约6成汇聚于此,正是因为各国相信“最后能够依赖的是美元和美国金融系统”。这种终极的枢纽被作为经济武器来使用的意义巨大。
如果这一“传家宝刀”不发挥作用,金融制裁的效果就将被怀疑,将进一步损害在军事层面被束缚手脚的美国外交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发挥效果,也将招致与美国反目的国家远离美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各国深感外汇储备的重要性,曾积极增持美元,但近年来中俄等国推进了美元减持。
因常态化的经常项目赤字而从美国流向国外的资金正在回归美国国债等。如果远离美元导致回流的资金减少,支撑低利率融资的机制将露出破绽,这或将对国家的财政和企业造成影响。
难以预测的是远离美元的外汇储备流向何处。日欧也参加了此次制裁,欧元、英镑和日元均不会成为美元的替代。资本管制严格、仅占其余世界外汇储备3%的人民币也难以成为接盘侠。
“Peak Reserve”,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模仿意为石油生产触及天花板的“石油顶峰(Peak Oil)”一词,预测世界外汇储备将减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教授认为,从结果来看,汇率行情的波动将加大,各国将不得不压缩对外债务等。资金方面的相互依存的解除,将加剧经济的脱钩。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副教授尼古拉斯·穆德(Nicolas Mulder) 在近著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英等国的经济制裁实际上也曾寻求遏制战争。但由于大萧条影响,期待落空。面临需求的锐减,各国建立自己的经济圈,在脱钩和制裁的连锁之中奔向了大战。
空前的对俄经济制裁还显现出加深因中美对立而产生的裂痕的迹象。世界能否避免“以经济促和平”的进退两难的窘境。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编辑委员 西村博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