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异看到的“奥密克戎”的真面目

2021/12/16


      矢野寿彦:正当世界开始摸索走向“与新冠并存(With Corona)”之路时,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横空出世。其传染性增强和令疫苗效果减弱的可能性令人担忧,即便如此,这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它变异成了不利于人类的病毒。

  

在德国柏林排队接种新冠疫苗的市民们。在南非等地发现的奥密克戎也在德国等欧洲国家蔓延(REUTERS,11月27日)

   

      直径只有万分之一毫米的新冠病毒是由大约3万个遗传信息构成的不可思议的生命体。它无法像人类一样修复复制遗传信息时产生的错误。它将错误作为变异而接受,在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一过程的同时繁衍子孙后代。变异不是“目的”而是“结果”。这也可以说是进化的证据。

 

      南非最先报告的奥密克戎发现了50多处突变。而且,其中6成突变发生在成为其与人类细胞结合时起到关键作用的刺突蛋白上。

  

      病毒学家对奥密克戎的出现表现冷静,并且认为这在预料之中。现在距离中国武汉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被认为最初发病的时间已过去2年时间。至今,全球已有2亿7000万人感染,疫苗的累计接种次数也超过了80亿次。如果按照每人接种2次计算,这意味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人已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在这样的背景下存活下来的正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奥密克戎是“选择性竞争的赢家”

 

      日本大阪大学特聘教授松浦善治解释说“大多变异集中在刺突蛋白可能是病毒逃避宿主(人类)免疫、尤其是(通过疫苗建立起来的)中和抗体的结果。如果在生存所必须的部分发生突变,病毒就会灭亡。奥密克戎可以说是新冠病毒选择性竞争的赢家”。

    

 南非最先报告的奥密克戎毒株发现了50多处变异(REUTERS,12月2日,南非)

     

      奥密克戎并非由引起日本国内“第5波”疫情及以欧洲为中心仍在发威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进化而来。根据通过基因组分析获得的数据,从族谱研究新冠病毒进化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艾玛·霍克罗夫特(Emma Hodcroft)博士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表示“(奥密克戎的)原始病毒是从2020年中期开始悄悄进化而来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说明病毒的确很难以对付。

  


  

      对于揭开奥密克戎的真实面目至关重要的是这种变异毒株所具有的传染性。日本京都大学的西浦博教授等人根据被认为是奥密克戎流行中心的南非豪登省的观察数据,推算出实效再生产数(表示平均一人传染给几人的数值),并在12月8日的日本厚生劳动省会议上做了汇报。据说得出的实效再生产数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4.2倍。不过,需要注意这一数字跟奥密克戎本来的传染性的区别。

 

      重症化机制尚不明确

 

      新冠与每年冬季流行的季节性流感不同,之所以十分棘手,是因为病毒会深入到部分感染者的呼吸道。虽然病毒本身并不像河豚携带的毒素那样具有毒性,但偶尔会引起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的免疫过度反应,从而引发严重的肺炎等。除了感染原理以外,在医学上的重症化机制还不太清楚。

     

12月1日,福奇在美国白宫介绍奥密克戎新变异株的感染情况(Getty-Kyodo)

       

      在南非,奥密克戎以极快的势头取代了德尔塔毒株。其他国家也迟早也发生这种变化。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坐镇美国抗疫团队的总统首席医疗顾问福奇提出看法称,从截至目前的病症报告等的分析结果来看,现阶段重症化风险不会提高,反而有可能降低。

 

      而且,一般来说,新冠等通过变异来获得进化的RNA病毒在感染人类的能力提高时,致病性就会降低。从病毒繁衍后代永远生存下去的意义上来说,把宿主逼到绝境并消灭的做法绝非上策。

 

      如果致病性减弱的奥密克戎毒株成为疫情的主角,那么新冠病毒就会像已存在的4种冠状病毒那样转变成季节性感冒。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可能会走向终结。目前已开始出现这种乐观的看法。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原则上暂停外国人新入境的方针(11月29日,首相官邸)

      但是,只要疫情继续扩大,新的变异毒株诞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也可能会发生取代奥密克戎的新毒株的致病性突然增强的情况。

 

      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一些时间。然后,这一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与新冠共存的时代”的防疫对策。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矢野寿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