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型肺炎检测和药物开发看日美差距

2020/02/13


     安藤淳:在美国,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试剂盒、疫苗和治疗药的开发正在快速推进。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始向本土和国外实验室广泛分发自主开发的检测试剂盒。虽然美国国内的感染人数较少,但是在预防新冠病毒流行的研究开发方面却领先于日本。日美的差距来自何处呢?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作的新型冠状病毒结构图(Reuters)

 

      猛犸生物科学公司(Mammoth Biosciences)、Inovio Pharmaceuticals、再生元制药(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在美国的知名生物医学研究组织格拉德斯通心血管病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州)日前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演讲会上,一些不怎么被人知道的企业名字接连出现。

  

      这些均是在诊断方法和医疗开发方面,早早取得成果的企业。使用基因编辑和免疫反应等最尖端技术开发新药。现在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积累的经验转向新型冠状病毒。

   

     登台演讲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邱华彦(Charles Chiu)也和猛犸生物合作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猛犸生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等人成立的企业。杜德纳开发出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被称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该企业开发的试剂盒获得喉咙试液的检样后,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判定是否感染。在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等机构实施的检测通常需要几小时到半天才能出结果。

   

      CRISPR-Cas技术被用于农作物的品种改良等用途,不过在全球范围内将该技术用于诊断剂开发成为重要课题之一。与杜德纳教授争夺专利的布罗德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张峰等人也正在加紧使用自主的方法开发病毒的全新诊断方法。

   

      在等待这些诊断方法走向实用化期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基于国内患者的病毒片段和基因技术来开发检测试剂。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紧急措施,在拥有专业设备等的全美实验机构均可以利用。疑似感染者在最近的医院等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得出检测结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日本已经开始开发能够像流感一样瞬间判断是否感染的快速诊断试剂盒,但实际上几乎还没有开始行动。作为开发核心的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忙于实施病毒检测和分析,没有余力广泛提供数据和相关信息,与其他机构制定研究战略。

   


   
      “要和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比较,离不开作为感冒原因的普通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形成不了论文,相关研究者较少”,一名既在日本的大学又在政府机关任职过的传染病专家这样表示。与癌症和再生医疗等成果突出的领域相比,日本在传染病领域的表现不突出。据称未能培育出年轻研究人员,相关创业企业也较少。

   

      此外研究预算规模也和美国存在巨大差距。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年度预算约为59亿美元,该研究所只是国立卫生研究院旗下的27个机构之一,预算额却是“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的4倍以上。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介绍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情况也差不多。在美国,研发出DNA疫苗的Inovio以及自主开发出抗体技术的Regeneron等企业都打算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推进相关研发,还计划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日本却没有如此敏捷的动作。

   

      “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计划利用现有业务,对快速诊断试剂盒、疫苗、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支持,但费用方面,只能勉强筹集到2019年度预算剩余的约5亿日元资金。

     

      在日本,医疗领域的研发费用除了正常预算之外,还可以使用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推进费的一部分资金,可将这笔175亿日元的经费用作“调整费”。日本这种经费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满足瞬息万变的研究一线需求的理事长裁量型经费,另一种是“鉴于传染病流行等突发状况,在必须尽快着手进行研发的情况下发放的”自上而下型经费。

   

      估计新型冠状病毒符合自上而下型经费的情况,但2019年度下半年的约88亿日元经费已确定用于基因医疗等领域。而灵活度较高的理事长裁量型经费却只有约8000万日元,很难对紧急事态起到有效作用。

    

     即使日本这次能够避免巨大损失,传染病的威胁也不会结束。随着人及物的来往不断加快,这种风险会不减反增。日本目前的现状难免让人担心能否抵御风险。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编辑委员 安藤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