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恩与中东危机的交点

2020/01/13


     松尾博文:从日本出逃的戈恩抛弃国际名声,转而依赖少年时期生活过的中东黎巴嫩。这是与一家人归属的基督教社会的联系。此外,在美国与伊朗对立的背后,存在伊朗利用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网络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这2个国际事件彰显出,民族和宗教重于国家这一中东的现实。

 

     “黎巴嫩的朋友兄弟”,在1月8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的记者会的开头,日产汽车前会长卡洛斯·戈恩先后用英语、法语和阿拉伯语打招呼,随后会场响起鼓掌声。在那个瞬间,本应用于消除嫌疑的记者会变得犹如政治领导人的独角戏。

 

戈恩1月8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的记者会上(REUTERS)

 

      在巴西出生的戈恩在黎巴嫩接受教育。作为戈恩家故乡的黎巴嫩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其一是各种民族和教派复杂地混杂居住,国家的运营建立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之上。在面积相当于日本岐阜县的国土上,截至2000年代初期的阶段获得官方认可的教派达到18个,按人口比例分享总统和总理等职位,因此被称为“镶嵌式国家”。

  

      另一个特征是超过600万国内人口的1000万人规模的黎巴嫩人在国外生活这一点。黎巴嫩起源于公元前的擅长经商的腓尼基。传统如今也得到继承,离开故乡的黎巴嫩人的网络遍布欧美、南美和非洲。

 

      戈恩属于黎巴嫩基督教最大派系马龙派(Maronite)。马龙派属于罗马天主教的旗下,但维持自主的教义和仪式。

 

      在归属集团的巨大规模带来巨大政治权力的黎巴嫩,马龙派经常诞生总统。现任总统奥恩也出身于马龙派。这就是该国政府被怀疑庇护戈恩的原因。

   

       戈恩是黎巴嫩的英雄。在日本遭逮捕后,写有“我们都是戈恩”的海报充斥街头。不过,并非全都是欢迎戈恩。

       

       戈恩返回黎巴嫩之后,奇怪的诉讼在黎巴嫩首都的贝鲁特被提起。那就是戈恩在任职雷诺与日产时代访问以色列属于违法。在民众之间,戈恩与以色列已故前总统佩雷斯一起拍摄的照片通过社交网络(SNS)传播。

   

       对黎巴嫩来说,以色列是多次发生战争的对手,至今仍未签署和平条约,前往以色列和接触以色列人被禁止。不过,实际上并未严密取缔。透过拿出已变得有名无实的法律来“批评戈恩”,隐约可以看出“镶嵌式国家”特有的扭曲。

    


   

      黎巴嫩的复杂教派结构一直成为对立的导火索。1970~1980年代的长达15年的内战导致国家荒废,1982年侵略黎巴嫩的以色列军队包围了贝鲁特。相对于据称寻求与以色列和解的马龙派,一直展开战斗的是实际控制黎巴嫩南部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武装组织“真主党”。

    

      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6日举行了遭美国暗杀的革命卫队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的葬礼。苏莱曼尼的女儿泽纳布表示,“黑暗的日子正在等待美国”,赤裸裸显示出敌意。在那之前,在真主党旗下电视台节目中亮相的泽纳布表示,“真主党必将为我们报仇”。

  

伊朗很多人悼念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的死(1月6日德黑兰,REUTERS)

 

       中东国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分裂而诞生,英法等列强的利益被重视,在忽视民族和教派的分布的情况下,划定了边境线。自那过去100年,叙利亚和伊拉克等人造的民族国家发生了制度疲劳。自己是什么人?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都在寻找身份认同 (Identity)。这就是今日陷入混乱的中东的情形。

   

       缺乏法治和民主主义等现代理念,与民族和教派的联系作为承接力量浮出水面。伊朗抓住混乱的空子,在伊斯兰世界,彻底扶持属于少数派的各地什叶派势力,构建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一大势力范围,而其执行者就是卡西姆·苏莱曼尼。

    

        巴西、法国、日本……,横跨世界的戈恩视为依靠的也并非法律制度,而是自身的归属集团。但在黎巴嫩,对于完全没有改善的经济和政治腐败的批评日趋加强,富裕阶层成为目标。对于投身于充满变数的中东的戈恩来说,黎巴嫩也绝非安居之地。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松尾博文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