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普陷入困境看“企业道德”
2016/03/30
![]() |
大阪市阿倍野区的夏普总部 |
只提要求,不愿付出代价
日本工程机械大型企业小松的一位退休人士向记者讲述了1990年代的事情。当时,小松生产液晶制造装置,而最大客户就是夏普,但夏普提出很多各种要求。主要是通用参数无法满足需求,要拿出针对夏普的特别性能参数,令小松感到为难。
小松无法忽视最大客户的要求,投入人员和时间来满足夏普的要求,但夏普却不愿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就算是衣服,挂在架上的普通成衣和定制的特殊产品的价格不同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名人士至今仍耿耿于怀。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呢?为了收回成本,别无他法,只能向包括海外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销售凝结着经验的液晶制造装置,以使业务得以维持。如果夏普具有稍微多体谅一下供应商的度量,或许技术外流就会减少了。
此外,日本另一家电子企业也评价称,“夏普是很难合作的公司”。日立制作所的资深人士曾为试探能否重组表现低迷的液晶业务而拜访夏普,后来回顾称夏普“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做法,态度极其冷淡”。
如果只是这种程度,或许可以视为“自信的体现”,但夏普对东芝和索尼的做法更加恶劣。
据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记者撰写的新书《夏普崩溃》(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0年春季前后起,索尼和东芝的高管开始发出愤怒的声音,称“把客户当成什么了。那家公司(夏普)绝对不能原谅”。
相比合作伙伴的信任,更重视眼前利益
索尼和东芝签署了从夏普堺工厂(当时)采购液晶面板的合同,但当时由于上一年日本引进的家电环保积分制度的东风,液晶电视开始变得极为畅销,于是夏普优先向自身制造的电视供货,限制了对索尼和东芝的供货。
相比对其他企业的信义和在行业内的口碑,夏普更重视眼前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采取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堺工厂失去了重要客户,在环保积分带来的特殊需求消失之后,业绩陷入恶化,最后只好仰仗鸿海精密工业的出资。
夏普仅仅是案例之一。就算自身处于强势地位,但如果举止蛮横,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遭到报应。“只要对别人温柔,别人就会对你更温柔。对别人冷淡,也会被别人冷淡”,这不仅仅是儿童寓言世界里的道理。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西条都夫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