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真的不存在吗
2016/02/16
泰国曼谷一家高级购物中心也门可罗雀(2015年12月) |
很多新兴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在出口主导下实现了迅速增长,但在发展至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各种成本也将随之上升,增长势头将放缓。这一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如果无法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将难以维持经济增长。
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出现增长放缓
对于将何种水平视为中等收入国家尚存争论,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增长开始放缓,如果超过1万美元,经济增长将更加困难。马来西亚的人均GDP在2011年达到1万美元大关,但随后止步不前,到2015年仍为1万美元左右。此外,泰国在2010年达到5000美元,但到2015年仍为5000多美元,陷入停滞。
村山宏 |
另一方面,FT中文网在2015年也发表了题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的文章。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天,提出只要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即使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率仍并未减速。文章认为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并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仍保持增长。
的确,不仅以城市型经济使GDP迅速膨胀的香港和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尽管存在低收入的农村地区,但人均GDP也达到了2万美元以上。
不过,文章中并未提及的是韩国和台湾的增长之路并不平坦。在1970~1980年代,韩国和台湾的独裁政权均推行了自上而下的经济开发。在牺牲自由稳定政治的基础上,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但是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90年代上半期开始,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改革离不开“自由的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和台湾选择了民主化的道路。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两地均因为民主游行以及朝野两党的尖锐对立影响,社会陷入不稳定局面,经济也受到消极影响。即便如此,进入90年代之后仍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自由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扎根。
马来西亚经济增长也在放缓(位于吉隆坡的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双塔) |
虽然难以通过经济学的数值模式来表现,不过促进技术革新离不开“自由的风气”。只有汇集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致力于创新的社会才能打造出高附加值产业。要想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除了经济结构和企业改革,政治和社会的大变革也十分必要。
限制言论自由的泰国军政府能够振兴文化内容产业吗?一个政党掌权数十年的马来西亚能够推进政治经济的结构改革吗?中国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吗?在判断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不是捕风捉影之前,希望能密切关注这些国家的动态和走向。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