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三国志(1)小米崛起
2014/11/17
鸿海也没有预料到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雷军抱着这一信念,于2010年4月创办了小米公司。在此之前,雷军曾是软件公司的经营者和个人投资家,业务经验丰富。但却从未有过有关智能手机生产方面的经验。
于是,雷军将手机生产业务委托给了鸿海。不过最初,鸿海的某位负责人曾一度拒绝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小米的合作请求。
据说,郭台铭得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这是因为小米自2012年中期起迅速扩大供货量,并渐渐成为鸿海的重要客户。而郭台铭在到访小米总部时,便向雷军询问此事,希望知道是谁最初给雷军吃了闭门羹。
![]() |
小米的崛起对三星和索尼的经营构成了冲击(7月,发表新款智能手机的小米CEO雷军) |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为美国苹果制造大部分iPhone、熟悉行业动向的鸿海,当初也没能预料到小米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谁都能造手机的时代?
据美国调查公司IDC统计,小米2014年7~9月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3%,已跃居全球第三,仅排在韩国三星电子和苹果之后。小米之所以创建4年就实现迅速壮大,原因之一是智能手机生产体系本身发生的明显变化。
如果可以凑齐美国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1块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基本功能的半导体芯片、外加液晶面板等核心零部件,任何厂商或许都能生产出智能手机。
台湾联发科技和中国大陆的展讯通信等半导体厂商、还有代工企业等供应链大多集中在中华圈。以此为供给来源,自2009年前后起,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新兴智能手机企业相继横空出世。
当然,产品的品质方面也不再是“便宜没好货”。
“三星和苹果都说‘没问题’,为什么小米总是吹毛求疵?”小米二号人物、总裁林斌在开始负责智能手机开发的一段时期,总能听到从零部件厂商处传来这样的抱怨。对此,林斌表示如今是口碑瞬时扩散的互联网时代,为避免出现不好的评价,小米总是要求提供质量最好的零部件。
“(小米)抢在世界级企业之前采用尖端技术的情况一直在增加”,一家手机零部件厂商的负责人这样透露。三星、苹果都是年生产量以亿为单位的“巨人”。因此,零部件供应商要对其确保供货量并非易事,但小米却不同。所谓“船小好调头”,供应商在与小米的交道中可以更灵活的应对。零部件厂商的负责人表示,正是借助这样的优势,“(小米)在与世界级企业竞争时,推出了高性能却低价格的手机”。
被动摇的“巨人”
随着小米的崛起,世界级品牌的地位正在被动摇。
由于智能手机销售放缓,三星7~9月期合并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60%。此外,索尼也因为智能手机业务的恶化,本财年计提了1800亿日元的资产减值损失。索尼已在事实上决定撤换一直推动扩张战略的索尼移动通信社长铃木国正。由于构建了与音乐服务等软件融合的模式,苹果表现依然强劲,但被迫与新兴势力同场竞技的安卓阵营的大企业却因此受到巨大冲击。
智能手机势力版图的变化还将波及零部件厂商。日本村田制作所本财年全年净利润时隔14年创出历史新高。这是因为4~6月“面向中国企业的销售额翻了一番”(社长村田恒夫)。另一方面,向三星等供应锂离子电池的日立麦克赛尔的净利润则减少了一半。
据统计,智能手机全球供货量2013年已突破10亿部。今后仍有望保持2位数增长,但市场的领头羊却很有可能发生改变。
“智能手机的产业结构与个人电脑相似”,在索尼主导结构改革的首席财务官(CFO)吉田宪一郎如此表示。个人电脑生产也在向中华圈集中,大型企业纷纷撤出。凭借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 上市而形成的智能手机市场在短短7年里,就走上了和个人电脑相同的道路。
手机三国志(1)小米崛起
手机三国志(2)三星和索尼犯错
手机三国志(3)牵动零部件厂商
手机三国志(4)改变日本模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