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该向德国学什么?

2014/08/15


  一般称之为“意志”,比“意志”更强烈的是“规范意识”,虽然还没达到强迫观念的程度,但也是不如此就不行的一种观念。

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以此为契机回顾20世纪的热潮。特别是在德国,将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相结合重新审视历史的姿态更为显著。而这显示出来的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不可以忘记过去”的规范意识。

  笔者走访了德国的博物馆、图书馆、政府文件馆、市民团体,通过各种展示和活动等得到了思考“20世纪德国”的机会。如果从100年这个大的历史节点而言,其核心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德国,笔者参观了根据当时的资料复建的深达6米的战壕。这种战壕是当时地面作战的代表性事物。在展示会上,笔者还看到了夹着德国皇帝手书笔记的开战前夜的政府文件。此外,当时市民的信件、宣传海报等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

  也许是出于公平的视角,同时还可以看到几十张面部特写照片,表现了开战后不久,德国侵略军虐杀中立国比利时的公民的惨状。

  但是,德国这个国家留给20世纪最深的伤痛,毋庸置疑应该是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人们一直在思考负面的历史该如何去正视,又应该怎样去清算。而德国人的规范意识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对犹太人的认罪和赔偿,或者是建造纪念受害者的建筑物。但这样的战后德国历史有时会被理想化,转而被用于批判日本。说德国能够诚实面对过去的罪行,而日本不能。

  但,日德两国之间存在可比性吗?如果日本要向德国学习的话,应该学习哪些方面呢?

  德国国际政治安全保障研究所的日本问题专家希尔佩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指出了两国的差别。



  他认为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是孤例,没有与之类似的罪行。而日本的行为可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以及越南战争时的美国等进行比较。反过来说,日本还遭受过原子弹袭击。此外,位于大陆上,国家被分割的德国和作为岛国的日本,在安全保障的严峻性及面临的外国压力方面也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他还谈到“德国在1970年以后开始领导人新老交替,使得面向过去的态度变得真挚。而在日本世代交替迟缓,东京审判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一直暧昧不清”。

  日本成蹊大学的欧洲政治史准教授板桥拓己认为,“对于德国而言追忆历史不仅仅是出于道义,追求国家利益的政治意味也很大。不能说没有欺瞒。但是政治家对于自己的言行会被怎样解读,随之对国家的外交和安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已的发言意味着什么,有着非常清楚认识。在这一点上日本应该向德国学习。”

  听到这些,笔者想到的是靖国神社问题。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特性,简单地将其普遍化是危险的。但作为东亚国家的参考,经常被引为例证的是德国和波兰的关系。

  波兰有部分领土曾被德国统治,二战中曾被德国占领。二战后,德国东西分治,波兰与原西德的关系长期得不到改善。

  希尔佩特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60年代到70年代两国宗教界人士的对话成了构筑关系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谈到“不仅仅是政治家,抓住民间、商贸等各种各样的机会进行对话对于改善国家关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本来为了实现国家的和解应该使用政治上的资源,但是在政治资源难以利用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板桥拓己教授指出:“在德国也有一些人认为,老是谈过去,可以适可而止了”。但是即便如此,“‘不忘记’这一规范意识”,强有力的把控了这个国家。

  明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对如何面对战争,或者说如何面对战后,日本将展现怎样的姿态?这是道义问题,当然也是政治问题。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论说委员 小林省太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