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似乎迎来曙光

2020/09/16


       中国的消费似乎迎来了曙光。8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零售业营业收入)自201912月以来首次转为增长。补贴效果推动汽车销售表现强劲,同时餐饮收入也出现复苏迹象。不过,就业和收入的改善还缓慢,前景尚存不安。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915日的记者会上强调:“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居民外出消费活动在增加”。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成的汽车行业增长12%,拉动了整体增长。7月下降的服装和家电也转为增加。餐饮店的收入减少7%,但降幅较7月(11%)收窄。

 

       背景是随着娱乐设施恢复营业,街头的人员外出正在恢复。8月下旬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已恢复至上年同期的9成。由于新冠疫情,“非接触型”消费逐渐渗透,网络消费也增长17%,保持坚挺,而伴随外出的“接触型”消费也在恢复。

 

 

       不过,完全恢复正常似乎仍需要较长时间。在疫情前,每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如果去掉需求因促进销售措施而膨胀的汽车,20208月的零售总额将是下降0.6%。从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实际增速来看,也是同比下降1.1%。

 

       支撑消费的就业和收入环境仍显得疲软。8月城市地区的新增就业人数减少7万人,降至110万人。进入2020年之后一直低于上年同月。每周平均劳动时间为46.8个小时,连续3个月持平。

 

       从农村前往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下滑。华中农业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6月,9成农民工复工,但平均月收入比疫情前下降了28%。不少观点认为今后工资也会减少,消费者不会轻易松开“钱袋子”。

 

北京的步行街

 

      中国商务部等主办的“全国消费促进月”自99日启动。互联网企业等通过降价和返还积分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中国期待提振消费,但降价大战成为物价的下行压力。如果促销活动结束,还存在像6月和11月电商大规模促销后那样的反弹性下滑风险。

  


  

      先于消费而复苏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月同比增加5.6%。增长率比7月(4.8%)扩大。除了销售强劲的汽车之外,智能手机和工业机器人实现增长。

  

      但是,疫情后的恢复速度有放缓迹象。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环比增长率为1.02%,与7月(0.98%)基本持平。在3月实现超过30%的快速复苏之后,环比增长率在缩小。对因疫情而暂停的部分进行挽回生产的阶段结束,正在进入着眼于国内外新增需求的阶段。

 

      在中国国内,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推高生产的因素。18月的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减少0.3%,但与17月(1.0%)相比降幅收窄。不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原材料库存也在增加。中泰证券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上旬,钢材和沥青的库存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3成和2成。

 

      在海外,主要国家的生产活动也逐步恢复正常。日本大和综研的主席研究员斋藤尚登认为,“中国承担主要国家供给冲击的局面也在终结,生产的增速也将和出口一样走向平稳”,今后全球需求复苏有可能影响中国的经济动向。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川手伊织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