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规模企业减税背后有“双重危机”?

2018/05/08


     中国从5月起实施以制造业为主要对象的大规模企业减税。年减税规模合计将超过4600亿元。对于制造业来说,相当于附加价值税的增值税税率将下调1个百分点,并允许以高科技产业为对象将过多支付的增值税给予返还。此举似乎意在减缓因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而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打击。

 

     此次减税的重点是降低增值税税率。制造业从17%降到16%,运输、交通、建筑业从11%降到10%。

    

     增值税税率从原来的17、11、6%三档分别降到16、10、6%。据中泰证券估算,制造业的减税规模超过1千亿元,汽车和家电及电子行业的受惠程度较大。

           

     还将扩大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增值税优惠税率(3%)的适用对象,以及对高科技企业进行增值税退税。此前,企业在创业之初亏损时,不扣除与采购相关的税金部分,增值税实际负担较重。今后将退还企业税金,用于研发和购买设备。

   

     大规模减税背后的两大危机感

    

     中国实施大规模企业减税的背景之一是与美国日渐激烈的贸易摩擦。中国考虑通过此举为因美国制裁受到打击的中国中兴通讯(ZTE)等高科技产业提供支持。另外似乎还有对抗美国特朗普政权实施的大规模企业减税,希望以此防止工厂向海外转移。

  

     中国国务院4月下旬敲定了包含7大项目的减税政策。这是继3月底决定的增值税减税之后的又一举措,此次减少了中小微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企业税负。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企业可将亏损金额结转到下一年度以后,从而减轻企业税金的这一制度上的扩充。亏损金额结转期限由最长5年延长到了10年。国务院相关人士解释说,“这不是临时决定的政策”,但这一解释缺乏说服力。因为其适用对象仅限于高科技企业。

  

     相反,此举被认为主要考虑的是通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ZTE),因其4月份受到美国政府禁止与美国企业交易的制裁。估计中兴的零部件供应已经停止,处于停产状态。延长至10年的亏损金结转期限似乎就是针对美国的7年制裁而设定的。

  

     中国政府对中兴通讯抱有强烈的危机感。

     

     “中兴的应对十分愚蠢和被动”,从中兴的主管部门泄漏出来的报告令人震惊。报告还提到“制裁的打击可能不只是中兴,还会波及通信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对可能产生的相关影响敲醒了警钟。

 

中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总部工厂

 

     中美在5月3~4日就贸易问题进行了正式磋商。中方在磋商中明确提到中兴,要求美国放宽制裁。中国对美国司法部将要调查的华为技术的前景也感到担忧。毋庸置疑,减税政策的背后正是意在对这两家企业提供支持。

  

     另一个是对“特朗普减税”的危机感。

  


     4月,在云集各国政财界要人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在特朗普保护主义广受批判的声音中,中国大型民营玻璃厂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却对特朗普大大褒奖,称特朗普总统很伟大。曹德旺2016年12月宣布在美国建设工厂。关于选址美国的理由,他提到了中国税负过重这一问题,引起了热议。

  

     关于曹德旺决定投资时的企业税率,美国为40%(包括地方税),中国为25%,但如果加上其他税金和社保等,中国的负担比美国多出30%。中国的电费、燃气费、物流费、融资和土地费也都比美国高。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4月,海南)

  

     麦肯锡2014年的调查显示,制造业的用地成本如果将美国设定为100,中国则为96。随后中国人工费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而特朗普将联邦企业税率从35%降到了21%。目前,两国的用地成本有可能正在发生逆转。

   

     中国美国商会2017年秋季的调查中,在中国活动的23%的美国企业表示“曾考虑在过去的3年里是否转移生产基地”。其中22%的企业选择转移到美国。除了越南、印度等人工费较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已意识到的吸引外资政策,中国正受到多方的挤压。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