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通原油进口第3渠道 推进能源安保

2017/04/13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中东产原油的进口渠道多样化。连接云南省昆明和缅甸西部港口的管线最近投入运行,确保了原油的“陆路”运输线,以避开美国影响力巨大的海域。中国降低原油采购风险的“能源安全保障战略”明显取得进展。此外,还透露出中国希望通过巨额资金援助提高对东南亚影响力的意图。

 

中国企业正在主导推进若开邦原油储备基地和管线等能源投资(缅甸皎漂,2016年1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缅甸总统廷觉4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就开始通过管线运输原油达成了协议。这是两国达成协议的加强双边经济合作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管线由缅甸西部的皎漂通往中国边境,总长约770公里。

 

      确保原油进口的“第3条渠道”

 

    管线具有全年运输2200万吨原油的能力,相当于中国2016年原油进口量的近6%。主要在云南省昆明和重庆市的大型炼油厂进行精炼,用于周边城市的消费。

 

 

    该条管线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简称中石油、CNPC)和缅甸企业的合资公司建设。合资公司由中石油实施了过半出资。中石油表示,10日抵达皎漂港的最初的原油运输轮已开始卸下14万吨阿塞拜疆产原油。

 

    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为了满足国内的原油消费,正在提高对进口的依赖。

 

      中国对进口原油的消费量占整体的比率2016年达到65%,在1年里提高了5个百分点。占进口量近5成的中东产原油一般经由美国影响力巨大的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运输。在美国特朗普政权围绕南海问题等加强批评中国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担心如果发生该海峡被封锁的事态,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打击将难以估量。

 

    中国领导层已经增强了俄罗斯和中亚通往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管线。随着获得经由缅甸的“第3条渠道”,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战略获得进展。此外,中国或许还有意借此以有利地位推进与现有采购目的地的俄罗斯等的谈判。

 

      管线成功开通得益于缅甸政权的对华靠拢

 

      此次的石油管道是在2010年动工建设,2015年完成的。但2011年缅甸实现民主化后上台吴登盛政权改善了与欧美的关系,想要“摆脱中国”。此后,中国持有大半权益的水库的开发受挫等,想在能源政策方面利用缅甸的中国的政策曾一度被搁置。

 


 

      情况发生变化是在2016年3月缅甸新政权上台后。领导政权的昂山素季2016年8月选择中国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之外的第一个访问国家等,明确了想与中国拉近距离的态度。

 

      对缅甸来说,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同时也是投资国。除了推进军政府时代停滞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想最大限度借助中国的力量与中国边境附近的武装势力和平相处等,这些想法促使缅甸向中国靠拢。

 

      另外,中国通过加强与缅甸的合作,除了能源政策外,还希望在经济外交方面取得成果。缅甸2011年实现民主化以后,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现在中国将再次与缅甸加强合作,目的是实现主导东南亚等大范围经济圈的“一带一路”构想。

   

      被称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计划在东南亚和中亚等广大地区建立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圈。中国将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等支援新兴市场国家,从而加强政治方面的联系,属于经济外交的一环。

 

      缅甸总统吴廷觉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时表明了支持一带一路构想的态度。另外还确认,缅甸国家顾问兼外长昂山素季将出席中国政府5月份主办的“一带一路峰会”。如果中国推进与缅甸的合作,可能还会影响想在缅甸扩大业务的日本企业的战略。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上海 小高航、仰光 新田裕一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