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阴影投向中国经济
2016/01/20
![]() |
北京建设中的写字楼 |
名义和实际增长率的逆转显示出通货紧缩压力巨大。这种现象在雷曼危机之后的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其背景是,钢铁和水泥等中国主要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粗钢的产能过剩达到4亿吨,2015年相当于日本全年产量的1亿吨用于出口。由于存在超过需求的产能,企业的生产者物价指数2015年全年下降5.2%,降幅比2014年扩大3.3个百分点。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多次降息,但企业债务的实际偿还负担却在加重。生产整体表现低迷,2015年粗钢、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量均低于上年。此外,更准确反映经济实际情况的发电量也下滑0.2%。
![]() |
一家房地产商指出,“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的办公楼空置率达4成左右”。由于新增投资无法启动,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仅仅增长1.0%。增速迅速放缓至2014年的10分之1。
此外,金融市场的混乱也构成了进一步打击。年初以来的中国股市下跌有可能给坚挺的个人消费造成打击。中国2015年GDP的一半由服务业拉动,但受益于股票交易增加的金融业作出巨大贡献。如果个人逃离股票市场,增长率有可能相应地出现下降。
此外,资本外流正在加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也非常明显。人民币贬值加速将对外汇债务规模巨大的房地产等企业的业绩构成打击。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支撑人民币的外汇干预举措,但这正在产生吸走国内资金、削弱货币宽松效果的副作用。
![]() |
中国GDP如果按现在的汇率换算,超过排在第3位的日本的2倍,扩大至美国的约6成。但是前景不容乐观。“化解产能过剩”,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强调要提高作为经济减速震源的制造业的经营效率,确保稳定增长。此外,总理李克强最近表示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大越匡洋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