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中国啤酒双雄强势反弹

2020/09/30


      在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中国,大型啤酒公司的业绩明显复苏。最大酿造商华润啤酒和第2大的青岛啤酒1~6月实现创出历史新高的净利润。此前关闭工厂带来的成本削减效果显现,同时4月以后啤酒市场的状况超过上年同期,疫情的影响基本消除。与日本一样,中国市场的中高端啤酒畅销,竞争日趋激化。

  

华润啤酒正在加强喜力(Heineken)品牌的啤酒销售(2020年3月,辽宁省大连市)

   

      最大酿造商华润的净利润达到20.79亿元,同比增长11.1%。在以人民币计价发布财报的2016年以后(以前为港元)创出历史新高。销售额减少7.5%,减为174亿元。

 

      华润首席执行官(CEO)侯孝海在8月的电话记者会上强调,产能过剩已明显化解,但今后将继续关闭工厂。

 

 

      华润2017~2019年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安徽省、四川省和广东省等中国各地共关闭了28座工厂。2020年1~6月关闭了湖南省和吉林省的2座工厂,在中国的工厂数减为72座。截至6月底的年产能为1960万千升,比2016年底减少11%。员工人数约为2.8万人,与2016年底的约5.8万相比减少一半。

 


      “厂房还在,但一个人也没有了”,在辽宁省辽阳市,当地的餐饮业者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的采访时如此表示。相关人士透露,这座工厂从大约六七十年前就有,之前被华润收购。据悉,原来有200~300人在厂里工作,2018年夏季前后关闭。

  

      不过从华润整体来看,工厂开工率(2019年底)仍只有50%左右。计划在到2024年的5年内,每年关闭3~5座工厂,进一步减少产能。辽宁省和四川省(分别为9座工厂)、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为6座工厂)等工厂较多的地区有可能成为关闭的对象。

 

      第二大的青岛啤酒的净利润增长13.8%,达到18.54亿元,销售额减少5.3%,减为156亿元。青岛啤酒2019年9月宣布今后3~5年关闭与整合10座工厂,将2019年底的年产能较2016年底减少约13%。北京燕京啤酒2020年1~6月的净利润减少47.5%,降至2.69亿元,销售额减少13.9%,降至55亿元。

  

   

      为何华润等啤酒厂商会出现产能过剩呢?要了解这一点,需要翻阅历史。

 

      国盛证券的报告等显示,中国啤酒行业过去曾有800多座工厂林立。华润2002~2006年收购了约60座工厂,到2000年代中旬,超过第2位的青岛啤酒,跃居中国首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啤酒市场迅速扩大。随着消费者嗜好的多样化,啤酒产量以2013年为顶峰转为萎缩。不仅是华润,青岛啤酒也收购了多家工厂,最后也不得不淘汰工厂。

 

      疫情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需求正在复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3月中国啤酒产量同比减少35%,但4~6月增长6%。侯孝海表示,(与疫情前相比)8月中旬华润的零售销量恢复至100%,餐饮恢复至70~80%。


 

      中高端产品竞争激烈

 

      在中国啤酒市场,中高端产品的竞争日趋激化。华润啤酒将2019年4月收购在华业务的“喜力(Heineken)”品牌定位为增长的核心,2020年5月推出了新商品。计划2021年扩建生产喜力品牌的浙江工厂。

  

  

      青岛啤酒7月在总部青岛市起用了第3工厂的新生产线,被认为将增产以中高端价位为主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居第3位的世界巨头百威英博(比利时)也在加强主力商品“百威(Budweiser)”等的销售。

 

      英国调查公司欧睿国际的统计显示,中国整体的啤酒销量2019年比2014年减少约9%。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提高,中高端产品日趋受欢迎,销售额增加了34%。

 

      华润的低价格品牌“雪花”为每罐(500毫升)4~5元(电商价格),中高端产品为7~10元。大连市一名20多岁公司职员陈先生表示,“我以前经常喝雪花,但从2018年开始改为了更好喝的中高端产品”。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大连 渡边伸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