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归带动创业潮
2013/12/23
7月,在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的一个乡村诊所,一位30岁的母亲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出生不久即告夭折,而另一个男婴体重很轻,只有1750克。需要立刻进行新生儿保温。医生们将婴儿包裹在类似睡袋的器具中。婴儿得以幸存。
![]() |
手拿“Embrace Nest”进行说明的帕尼卡(班加罗尔) |
催生简易保温袋的是帕尼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的实习经历。帕尼卡接到了一个设计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保育器的课题。之后,他和同班同学走访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农村,在那里得到了构想。帕尼卡等人认为,需要设计在缺乏稳定供电的农村地区也能使用的产品。这就是“Embrace Nest”的由来。
帕尼卡毕业后回到印度,让自己的构想实现了商业化。他的公司向医院和诊所销售简易保温袋,售价为1万5千卢比(约合人民币1460元),几乎只有医疗用保育器(100多万卢比)价格的1%。目前印度国内已有1千家以上医院和诊所引进了Embrace Nest。
掀起创业热潮
印度的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在内,截至2011年度约有4470万家。而且正在以每年约4%、150万家以上的速度增加。这一速度下,仅仅3年增加的企业数量就将超过日本的全国企业总数(约410万)。印度本来就有热衷经商的文化传统,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创业的热潮。
![]() |
就引入光伏发电系统回答提问的欧纳吉公司工作人员(加尔各答郊外) |
印度人旺盛的创业者精神在美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就读于美国各大学和研究生院等的印度学生人数已达9万6千人,在这些学生中,创业者不断涌现。对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的美国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对移民创建的美国国内技术类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其33%由印度出身者创建,远远多于排在第2位的中国人(8%)。
在外国掌握了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然后回到本国开创事业的印度“海龟族”们,将进一步推高印度的创业热潮。
11月下旬,大型电力与天然气企业法国GDF苏伊士公司的两名员工走访了加尔各答郊区的农村,目的是考察安放在民宅屋顶上的小型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同时也是调查销售光伏发电系统的欧纳吉公司的经营状况。GDF苏伊士计划成立针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基金,因此需要选择投资对象。
当地农民表示,不分昼夜每一个小时就停电一次是很常见的事情。印度农村的供电网络落后。如果能在自家实现太阳能发电,就能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欧纳吉公司认为,即使是成本高的太阳能发电,也能在农村得到发展。
移植企业文化
欧纳吉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是布纳伊•加久(30岁)和皮尤俢•加久(28岁)两兄弟。布纳伊曾在澳大利亚,皮尤俢曾在香港工作过1年。在金融机构参与过并购等业务的皮尤俢,计划利用自己的国际金融知识,吸引外资进入印度的农村电力事业。
![]() |
该公司的创始人安巴里修•谷普塔(37岁),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营学硕士学位(MBA)后,在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过。印度的经营者喜欢自上而下型经营,但谷普塔构建了效仿美国西海岸的职场环境,试图通过鼓励无拘无束的讨论来获取创意。
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不输给外国,而且创业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虽然曾有观点认为,印度技术人员不断流向发达国家,也就是所谓的“脑力流失”,但现在脑力的回流已经开始,由于海外经验和知识的流入,当地年轻一代的创业意愿也正在加强。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