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专访:不会在亚洲依赖特定国家

2023/03/20


    德国总理朔尔茨3月18日访问日本,进行了两国的首相和外务、财务、防卫的6内阁成员参加的第一次政府协商会议。朔尔茨在访问日本之前,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的独家采访,谈及了德国的亚洲政策、俄乌局势等。具体的采访内容如下:

  

 【亚洲政策】

 

      记者:日德将于3月18日举行首次政府间磋商。为何选择这个时候进行磋商?

 

      朔尔茨:日德是合作伙伴,也是友好国家。两国通过民主主义、法治、尊重人权的信念连接在一起。政府间磋商是在所有领域深化合作的机会。非常期待与岸田文雄首相交换意见。

 

德国总理朔尔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专访

 

      记者:德国的亚洲外交政策长期轻视日本,偏重中国。此次与日本加强接触是否意味着政策发生转变?

 

      朔尔茨:去年4月,我大胆选择日本作为出访亚洲的第一目的地,将已经非常紧密的两国关系提升到了新台阶。我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将走向多极化。除中美之外,韩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也将扮演重要角色,非洲、南美、欧盟(EU)也将变得很重要。应该为这样的局面做好准备。

 

      和日本一样,我并不赞同去全球化和脱钩(Decoupling)。即便如此,仍应该根据地缘政治的变化推进多样化,以降低风险。具体来说,就是避免单方面依赖特定国家,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构建广泛的供应链。

 

      记者:在您访日之前,日韩举行首脑会谈。您如何看待日韩加强接触?

 

      朔尔茨:两个国家都是强大的民主主义国家。如果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会是好消息。

 

      记者:现在德国正在制定新的中国战略。目的是什么?

 

      朔尔茨:目前正在准备首次提出(作为安保政策指南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接下来将讨论对中政策。中国是拥有经济实力的重要国家,是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也是体系上的对手。我们不会与中国脱钩,还会继续进行合作。但同时也会扩大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交流。

 

     记者:您多次为德国经济严重依赖中国敲响警钟。但如何降低依赖程度呢?对于在中国投资了巨额资金的德国企业来说,可能非常困难。

 

     朔尔茨:德国有句谚语叫做“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1个篮子里”,将尽力做到这一点。在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加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供应链和销售市场上不依赖特定国家。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地下资源的采购,这是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除了经济方面的效率之外,会更注重地缘政治方面的弹力(Resilience)。如果从各个国家采购,而不是只选择最便宜的供应源,那么成本可能会逐渐上升。但这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记者:您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崛起以及台海局势有多严重?

 

      朔尔茨: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备扩张有目共睹。因此,以规则和法律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更加重要。

 

      去年11月,我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讨论了俄乌战争,公开发表了不能使用核武器的共同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对几周后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首脑会议上达成(不允许使用核武器的)协议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德国和日美等国家一样采取“一个中国”政策,但不使用武力改变现状这一点很明确。

 

      记者:您去年访华在欧洲受到了强烈批评。是不是释放出了错误的信号?

 


    

     朔尔茨:我不这么认为。后来,我的访华之行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正因为是这样的局面,对话才更加重要。

 

 

 【俄乌局势】

 

      记者:去年您表示俄乌冲突是“时代的转折点”。维持欧洲安全保障的决心有多大?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和平主义国家。德国的战后时期已经结束了吗?

 

      朔尔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成了时代的转折点。普京总统废弃了不能使用武力改变国界这一过去就有的合意,不能视而不见。

 

      德国占据着(欧洲中心的)重要地理位置,人口多,经济实力雄厚,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战争开始后立即决定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来充实国防军队,而且每年将经济规模的2%用于国防经费。

 

     记者:德国长期以来对俄实施的融合政策,继承了西德总理勃兰特的东方政策。这是您出身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政策。这不是错误的决策吗?

 

     朔尔茨:不管怎样,20世纪70年代的勃兰特和(他的接班人)西德总理施密特的用来缓和紧张关系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为冷战结束后(东欧等)很多欧洲国家实现民主化、恢复自由奠定了基础。

 

     (东西两大阵营)在1975年的赫尔辛基宣言中提出了尊重国界的主张,确认了不应通过武力改变国界的原则。普京动摇了这一原则。这种行为不能默许。由于俄罗斯选择了帝国主义道路,欧洲的安全保障结构可能会在几年时间里发生变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德国都应该对此进行对抗,目前正在采取相关对策。

 

      记者:您经常跟普京举行会谈。在开战以来这1年时间内,他的论调有什么变化吗?

 

      朔尔茨:普京的论调跟我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之前在莫斯科跟他长时间交流时基本没有变化。愚蠢的目标和对外说的一样。他想建立囊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全新的大俄罗斯。他刻意无视乌克兰是独立国家、不想被俄罗斯支配这一事实。

 

     记者:德国虽承诺援助乌克兰,但也凸显援助疲态。有一部分德国民众提出不是提供武器,而时谋求外交解决乌克兰问题。德国打算继续支持乌克兰吗?

 

     朔尔茨:德国社会援助乌克兰的呼声仍然很高。有100多万难民来到德国。德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乌克兰援助国,目前已援助140亿欧元。为了乌克兰防卫,还跟其他同盟国一起输送了非常有效的武器。

 

     我们一直避免错误,一直在慎重地判断。今后也将坚持这一路线。确实有人认为不应该输送武器。很多人评价我作为总理做出的判断达到了平衡。

 

     记者:德国给乌克兰提供主力战车。会提供战斗机吗?

 

      朔尔茨:跟美国拜登总统一样,我觉得这种讨论毫无意义。我们刚刚提供了主力战车、步兵战斗车、防空系统、多管火箭系统及重炮等,需要维护、检查、修理以及提供部件和弹药,这些优先。

 

      记者:如何才能结束战争?

 

      朔尔茨:普京有立即结束战争的能力。停止战斗,撤军就可以结束战争。这样的话,就像乌克兰以前一直说的,具备了讨论公正的和平方案的环境。

 

      俄罗斯并不这样打算。乌克兰在被打击的状态下很难进行谈判。不能有俄罗斯主导的独善其身的和平谈判。

 

      记者:俄军可能很难完全撤退。东西分割乌克兰会成为解决方案吗?您作为曾经的分裂国家德国的总理,能够想象吗?

 

      朔尔茨:我不能代替乌克兰做决定。德国不应该插嘴。

 

      记者:您觉得战争明年还会继续吗?

 

      朔尔茨: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目前好像还不会实现和平。因此,尽量长时间援助乌克兰很重要。

 

      记者:俄罗斯撕毁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有可能建立保证乌克兰安全的新框架吗?德国与乌克兰或欧洲各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同盟会成为考虑对象吗?

 

      朔尔茨:围绕乌克兰安全保障的讨论将在战争结束、公正的和平谈判开始以后才会开始。现阶段对任何的臆测都无法评论。

 

 【能源政策等】

 

      记者:您表示要摆脱俄罗斯天然气。这是决定未来永远不用俄罗斯产天然气了吗?

 

      朔尔茨:德国创纪录地早早摆脱了俄罗斯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相反,增加了从挪威进口能源及从西欧港口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北德沿岸在短期内建成了LNG设施。很多专家曾预测随着能源短缺,德国经济会陷入巨大困境,我们防止了这一点。 

 

      记者:脱离核电站是已经决定了吗?请您用“是”或者“不是”来进行回答。

 

      朔尔茨:最后的3个核电机组将于4月初停止运行。

 

      记者:您百分之百确定吗?

 

      朔尔茨:是的。

 

      记者:在能源危机下为何如此决定呢?应该可以延长运行时间的。

 

      朔尔茨: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放射性废弃物难以处理,我们很早以前就已通过法律决定摆脱核电站。现在的核电站再运行几周,就会用尽核燃料。新燃料没有下订单,因此没有延长的选项。

 

      记者:同时推进摆脱核电站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可行性吗?会不会伤害德国的产业界?

 

      朔尔茨:德国到2045年将实现碳中和。需要转变产业结构,电力消费将大大增加。电力将通过可再生能源制造。还有使用风力、太阳能、生物质、氢气的最新型高效发电站。

 

      记者: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约9%。您如何评价欧洲中央银行(ECB)的金融政策?

 

      朔尔茨:关于金融政策和加息,ECB会做出独立的判断。这是通货膨胀下的正确步骤。虽然现在通货膨胀水平还过高,但我相信通货膨胀会再次回落。

 

      记者:我们是回到了斯大林时代的冷战时期吗? 

 

      朔尔茨:历史不会重演,因此不能这样比较。30年后的世界将走向多极化,如果发展得好,会比现在更和平。要想实现这一点,七国集团(G7)不能只考虑自己,要有意识地扩大视野,与亚洲、非洲及南美国家建立平等公正的关系。我想岸田文雄首相也会这样想。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赤川省吾、南毅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