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等利用日本免税制度逃税现象横行

2022/12/27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日前获悉,因存在未达到消费税免税条件的交易,苹果日本公司(位于东京都港区)被追缴约130亿日元的税金。近年来,百货商场等行业也被指出存在以转卖为目的大量购买商品的现象,而店方却未能发现。有专家指出,由于放宽入境限制和日元贬值,入境游客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参考海外在游客出境时退还免税部分的做法,重新讨论日本的免税制度。

    

  “在大量购买商品等不太可能用作礼物用途的情况下,不要进行免税销售”。2022年6月,东京国税局的一名干部去参加百货商场行业的会议时,直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这一堪称罕见的行政指导中可以看出,国税部门对利用消费税免税制度蒙混过关的现象横行抱有危机感。

   

  崇光·西武(Sogo & Seibu)、小田急百货店、松屋3家大型百货商场10月发现了1名外国顾客以免税价格大量购买相同化妆品等以转卖为目的的可疑交易。此外,7名中国籍人员在访日期间,在百货商场等免税购买了总额达到77亿日元的高档品牌商品,受到大阪国税局的处分,被征收超过7亿日元的消费税。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通过社交网站等征集游客,让他们“爆买”免税商品后再转卖,商家由此赚取消费税的差价。

 

     

  日本消费税法仅允许来到日本不满6个月的入境游客等以将特产带回国外为目的购买的情况下免除消费税。条件是用于日常生活,商用和转卖目的不在免税对象范围内,因此需要缴纳消费税。顾客无需支付消费税就能购买商品,店家也能增加销售额,但本来应该进入国库的消费税却没有被征缴,遭受损失的只有国家。

    

  为了应对不正当免税销售,日本政府此前也推进了相关对策。2020年4月引入了免税销售手续电子化制度。购买者的护照号码、购买商品、购买金额等所有数据都会提供给国税厅,并与全日本的海关等共享。此次苹果日本的事件也是因为这些电子数据等而被发现的。

   

  但即使发现了不正当销售,也无法起到遏制作用。一位前国税人士指出,“并没有充分利用数据”。虽然与海关共享了信息,但在出境时进行虚假申报等情况下,很难立即进行查验,最终导致漏网的情况被认为不在少数。只要游客出境,就不可能再征税了。

   

  遏制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店方的查验,但如果把单次购买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多跑几家店铺购买等仍会难以发现。在免税店里确认顾客是否属于免税对象是一项“加重免税店负担的制度”(税务师)。

    

  为减轻店方负担,日本政府将从20234月起把免税对象限定为持有“短期滞在”居留资格的人员。根据修订后的制度,外国留学生等长期滞留人员不在免税对象之列。同时还在探讨新的机制,当入境游客等不把免税品带回国而是在日本国内转售时,将很方便地向新的买家征缴消费税。

    

  国外采取出境时退税方式

     

  造成这一局面的背景是日本的独特制度。日本当前的免税制度始于1952年对贵金属等征收物品税的年代。1989年引入的消费税又继续沿袭。

   


     

  日本政府在2012年以后提出入境消费的政策,把免税对象扩大到药品和化妆品等。日本的制度是在购买时免税,这样方便了游客,但容易遭到滥用。一位国税官员表示,“日本的免税机制是基于性善论”。

   

  相比之下,欧盟(EU)和韩国等海外国家的主流方式是在出境时退还免税部分。游客在机场海关等处申报,由国家退还税款,或由企业随后打入指定账户。尽管不能完全杜绝违规退税,但不像日本那样轻易就逃避过去。

     

  原札幌国税局长、税务师猪野茂指出,“当务之急是强化3项执行的力度。即强化对免税店的指导、强化针对免税店的事后调查体制、强化在海关的查验体制”。并表示“今后如果进一步提高消费税,随着获利增加,预计非法行为将会扩大。不能让免税店来承担难以查验的责任,有必要参照海外的事后退还方式进行制度修订”。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藤田Konori、川濑智浄、伴正春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