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迟缓的疫苗接种和永不停歇的病毒变异

2021/12/14


  由于新冠变异型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感染扩大,疫苗的“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非的奥密克戎疫情加剧,越是接种率低的地区越容易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被指出。发达国家倾向于启动第3次接种,低收入国家越来越难以获得疫苗。如果不推进国际合作、加快消除疫苗接种的差距,新冠病毒有可能持续产生新的变异。

      

  “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疫苗接种率低”。对于南非发生变异病毒,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教授彼得·奥彭肖(Peter Openshaw)如此指出。

   

    

  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仍不明确,但很多专家认为,原因之一是在接种率较低的非洲,疫情扩大趋于长期化。

      

  奥密克戎毒株11月下旬在南非被发现。在初期研究中发现,感染人类细胞所需的“棘突蛋白”出现30多处变异。与传统型毒株相比更容易感染,有可能突破了疫苗的防御强化。

       

  在南非,新增感染者的7成为奥密克戎。在非洲各地,赶超在欧美肆虐的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成为主流毒株的可能性很高。

  

填充了美国辉瑞新冠疫苗的注射器(大阪市)

     

  日本经济新闻和英国《金融时报(FT)》的统计显示,在非洲接种2次疫苗的人仅约8%,大幅低于世界平均的45%。即使是被认为非洲国家中接种率较高的南非,接种率也仅为25%,与日本(77%)、英国(69%)和美国(59%)的差距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11月底在日内瓦举行的世卫大会的特别会议上表示,“奥密克戎的出现再次令人感到疫情仍未终结”。同时还表示,“仅仅1国普及疫苗,无法终结疫情大流行”。强调称需要积极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

      


       

  由于担忧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扩大,在高收入国家启动第3次接种的趋势正在扩大,但这也使疫苗难以流向低收入国家。WHO的目标是,通过联合采购疫苗、推进公平分配的国际框架“新冠疫苗保障机制(COVAX Facility)”,到2021年底在所有国家使40%人口完成接种。但各国捐赠多余疫苗的行动陷入停滞,WHO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基本已成定局。

     

  中美两国推进自主的疫苗外交。中国在11月底宣布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美国宣布了至少向低收入国家捐赠11亿剂的计划,已把相当于25%的2.7866亿剂发送到110多个国家。其中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43个国家发送7967万剂,但这一数量还不到非洲整体人口的1成。

      

  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应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疫苗捐赠措施”,提出了国际社会携手加快疫苗供应的想法。但捐赠基本上仅为1次。新冠疫情长期化,需要进行追加接种和定期接种时持续确保疫苗的计划仍未确定。

    

  问题不仅是疫苗的供给量。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结构性问题也浮出水面。对于美国辉瑞和强生提出的疫苗供应项目,出现了部分非洲国家拒绝称“计划跟不上”、“没法配送疫苗就到期了”等情况。

    

  可以说奥密克戎的出现是国际社会优先高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推迟低收入国家疫苗普及的后果。为了防止病毒继续变异、加强对全球的威胁,国际社会携手推进扩大疫苗供给、构建疫苗生产体制和物流网等将变得更为重要。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尖端医疗编辑 高田伦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