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4万次
2021/02/22
2月13日晚间在日本福岛和宫城两县观测到最大震度6强的地震被认为是2011年3月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距离主震发生已过去近10年时间,余震活动依然持续,仅从有体感的余震来看总计数量就超过1.4万次。目前仍无法预测东日本大地震这一“千年一遇”的巨大地震的影响何时平息,专家呼吁今后继续加以注意。
![]() |
2月13日发生的地震是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福岛县相马市,kyodo) |
此次地震于日本时间2月13日晚11时7分(北京时间13日晚10时7分)发生在东日本大地震震源西南约110公里的福岛县海域海底。震级为里氏(M)7.3级。这是自日本东北地区一度约有400万户停电的2011年4月的余震以来,再次发生震度6强的余震。
日本气象厅表示,包括主震震源区在内的青森县海域至千叶县海域的南北约600公里、东西约350公里范围为“余震区”,区域内在东日本大地震后发生的地震全部为余震。
该厅的观测显示,截至2021年2月11日,震度1以上的余震达到1万4590次。其中M6.0~6.9级为120次,M7级以上为10次。
![]() |
主震发生后1年(2011年3月11日~2012年3月10日)观测到的震度1以上的余震达到8101次,相当于每天发生22次。在主震过去6年后的2017年3月以后降至约每天1次,发生频率在下降,但在2020年12月,青森县和岩手县相继发生了震度5弱的地震。
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地震,在地壳破裂的震源区和周边,地下内部的力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为了消除产生的扭曲,断层会发生滑动,引发余震。
一般来说,地震规模越大,余震活动的平息所需的时间越长,但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的地震地质学教授远田晋次指出,“由于地下构造不同,有的地点容易发生余震,有的地点则不易发生”。实际上,在东日本大地震的震源附近也存在并未频繁发生余震的区域,而在日本海沟以东等海域,余震活动仍持续不断。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M7.3级)过去20年后仍观测到余震,此外有观点认为,1933年的昭和三陆地震是由1896年的明治三陆地震诱发的。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海域,在2004年发生M9级地震后,持续发生大规模余震,到2012年遭遇了M8级地震。
远田教授表示,“余震活动的长期化并不罕见,今后或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强调称,“根据余震发生的地点,有的可能会引发海啸。虽然东日本大地震过去将近10年,但仍不能放松警惕”。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