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寿社会的现实:医患皆老

2020/09/24


  在老龄化问题显著的日本,人们无法充分接受医疗服务的风险增大。原因是体力衰退的高龄医生为年老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的“老老医疗”增加。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的分析结果显示,在2026年之前的10年里,大城市圈7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诊疗时间将减少2成。或将有2成大城市像人口过于稀疏的地区一样,出现医生短缺感。日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医疗效率,例如普及远程诊疗等。

     

  在日本秋田县北部的大馆市立综合医院,院长吉原秀一(64岁)的表情里显出疲惫。他表示,“从诊所转过来的病人太多,医院总是人满为患”。有的医生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只好用返聘的高龄医生和实习医生来补充。据称,直到2019年,这家医院还有78岁的医生执刀做手术。

   

    

  根据秋田县的医疗计划,大馆市和鹿角市等3个市町是一个“医疗圈”。这里36%的居民超过65岁,三分之一的医生超过60岁。与10年前相比,开私人诊所的医生减少3成。新冠疫情又让状况雪上加霜,在大馆市立综合医院里,加班越来越多。

   

  全日本的医生并没有减少。2018年医生数量达到32.7万人,10年里增加了14%。但由于医生没有退休年龄,59岁以下的医生仅增加5%。从男医生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来看,40多岁为70多小时,60多岁则减少到50多小时。一方面,75岁以上“后期高龄者”接受诊疗的次数却猛增。从医生的年龄和工作时间来考虑,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大城市地区也会面临严峻形势。

   

  此次在国际医疗福祉大学教授高桥泰的协助下,对各都道府县设立的344个“二次医疗圈”逐一进行了医生劳动时间和人口动态的分析。预测了2026年7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诊疗时间(按周计算)。

   

  郊区形势严峻

   

  以日本三大城市圈为中心,在满足居民人数和人口密度条件的52个大城市型医疗圈,7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诊疗时间为63分钟,比2016年减少19%。在166个地方城市型医疗圈,人均诊疗时间为50分钟,减少14%。在其余人口过稀地区型医疗圈,人均诊疗时间为29分钟,减少12%。大城市圈还有富余,但从个别情况来看,陆续出现了和人口过于稀疏地区一样形势紧迫的地区。高桥教授指出,“团块世代(1947~1949年出生的人群)多的卫星城形势严峻”。

    

  在东京都八王子市所在的“南多摩医疗圈”,2016年7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诊疗时间为51分钟,已经跟地方城市相当。到2026年将缩短到37分钟。原因是75岁以上老年人增加了5成。一名当地医生(63岁)感叹说:“尽管居家医疗需求增加,但很多医院却后继无人”。神奈川县平塚市所属的医疗圈的诊疗时间也将由62分钟缩短到39分钟。

     


      

  根据截至2016年的平均水平来分类,日本52个大城市型医疗圈中,7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诊疗时间跟地方城市一样水平的有19个,跟人口过于稀疏地区相当的有1个。到2026年,将分别增至20个和11个。

   

  到2024年4月,加班时间上限定为月平均80个小时的《劳动方式改革相关法案》将适用于医生。医生的长时间劳动需要纠正,但人员周转越来越严峻。有没有克服的办法呢?

   

  普及远程诊疗

   

  首先是扩大护士的职能。从2015年开始,日本接受过培训的护士可以进行动脉采血等“特定行为”。这有助于减轻医生的负担。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这类护士增至10万人,但2018年度末却还只有1700人。政府的举措尚未得到医疗机构的理解,有人批评培训费高。政府需要给予费用补贴及提高报酬等扶持政策。

      

日本老年人(资料图)

   

  还需要推动普及2015年已事实上解禁的在线诊疗。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来院诊疗,提高医生的效率。从事系统开发的MEDLEY公司的执行董事田中大介表示,“在线诊疗将为解决医生不足贡献力量”。

   

  作为应对新冠疫情的限时措施,日本对初诊的在线诊疗也进行解禁,但医生仍有很大的抵触。疫情平息后,仍需要继续放宽限制和医生的自我变革。

  

  分析概要:根据过去医生人数的变化率,针对每个“二次医疗圈”预测了2026年的医生人数。根据各年龄段的平均上班时间计算出医生的总上班时间,在每个医疗圈除以75岁以上的人口。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朝田贤治、满武里奈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