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海洋塑料垃圾2050年减为零目标面临难题
2019/07/01
在6月29日闭幕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大阪峰会)上,针对海洋塑料垃圾,各国就引进2050年之前减为零的目标达成协议。首次显示出主要国家携手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影响的姿态。虽然提出了宏大目标,但据称每年至少流入900万吨的塑料垃圾的削减道路仍然险峻。
“达成了对减少全球海洋塑料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协议。将发挥领导能力,不断作出贡献”。29日,在G20峰会闭幕之后的记者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如此充满自信。
G20接近排放量的5成
达成协议的是被称为“大阪蓝色海洋愿景”的目标。为了数值目标的实现,纳入了日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旨在促进垃圾分类和管理的技术和派遣相关人才等内容。力争“降为零”的路线图将在今后敲定。在6月中旬的G20能源与环境部长会议上,已就新设立各国自主推动削减并提出报告的国际框架达成协议。今年秋季将举行首次会议,磋商具体举措。
![]() |
废弃的塑料垃圾(资料图,REUTERS) |
G20占到世界塑料垃圾排放量的近5成。日本环境省的一名负责人针对此次协议表示:“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世界感到这是重要问题的证据”。
G20针对“2050年减为零”这一充满野心的目标达成协议,是因为亟需应对迅速增加的塑料垃圾。围绕塑料垃圾,之前属于最大接收国的中国于2017年禁止了进口。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主要涌向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宣布运回发达国家等,迅速变为国际问题。
日本亟需处理塑料垃圾,环境省将工业废弃物的临时保管量上限提高至2倍。如果东南亚实际上遣返塑料垃圾,发达国家面临塑料垃圾面临充斥的可能。法国等欧洲国家要求2030年减为零,但由于流出量巨大的中国和沙特阿拉伯表示反对,最终就2050年达成妥协。
不过,削减并非易事。首先,塑料垃圾从哪里流出等污染状况的调查并未取得进展。现状是成为对策的基础的数据并不充分。为了明确污染源,出口国和进口国均需要准确掌握塑料垃圾的现状。
但是,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当管理垃圾、掌握数量等的技术。存在塑料垃圾堆在野外,因台风和大雨而进入海洋的情况。
应对举措也交由各国自主推进。加拿大表示“最快到2021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总理特鲁多)。此外,欧洲议会也在2019年3月提出方针,表示将在更大范围内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正在为一次性塑料的削减而全面采取行动。
但是,如果欧洲的行动没有扩大至以日美为代表的各国,难以抑制塑料垃圾的流出。由于塑料垃圾跨越边境流动,解决并非易事。
虽然实际使用的是日美欧等发达国家,但将无法完全处理掉的部分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生产国和污染源国家并不一致。即使各国单纯采取抑制塑料购物袋等的举措,也未必有实际效果。因此,需要国际性的更为紧密的合作。
日本“干打雷不下雨”?
此次,起主导作用的日本,提出方针从2020年4月起实施塑料购物袋原则上收费。不过,塑料购物袋仅占塑料垃圾总量的2%,今后对食品包装、托盘和饮料瓶等的限制成为课题,但讨论并未取得进展。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的举措是“干打雷不下雨”(国际非政府组织相关人士)。
日本九州大学的矶边笃彦教授表示,“G20达成协议意义重大”,但同时指出“2050年并非基于科学数据的目标。今后详尽的统计资料将更为重要”。此次的协议能否带来具体的削减?这似乎取决于各国的认真程度。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