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协调首推经济

2018/10/27


    中日两国政府在10月26日的中日首脑会谈中确认构建新阶段的关系,今后将以经济领域为中心,加速实务层面合作。在中美摩擦的背景下,中国期待的第三国市场的合作开拓和金融领域合作达成了协议。此前的中日关系曾被称之为二战后最最糟糕的状况,双方希望回归正常,将“从竞争走向协调”作为迈向新关系的象征。不过,在安全保障领域,中国方面没有改变慎重姿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在与日本首相安倍会谈时表示:“中日两国在双边领域相互依存日趋加深,在多边层面也拥有更加广泛多元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双方要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坚持和平友好大方向,持续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26日会谈前握手(钓鱼台国宾馆,浦田晃之摄)

 

      中国总理李克强也陪同安倍两次进餐,能显示出相比之前的厚遇。安倍此次访华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商,特别是在第三国市场的开拓方面,中日此次达成52件合意项目。李克强总理表示金额在200亿美元以上。  

 

    核心项目是泰国的工业园的开发。中日两国将合作打造能源高效利用、环保的工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垃圾处理厂、垃圾发电厂等建设中合作。泰国的企业也参与该项目,可以看出是在中日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中国在海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带一路”迎来转折点。中国政府下属智囊组织如此分析海外投资的失败案例指出守法意识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日本企业能够加以补充的地方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在经营判断的迅速和成本方面,则是中国企业占优势。

 

   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也进入新阶段。两国的中央银行就重启货币互换协定,以便在危机等情况下互换人民币和日元达成了一致。在两国企业无法筹集日元和人民币之际,可通过央行筹集。互换金额的上限为200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以前的逾10倍。即使日本企业如果在人民币筹集方面万一出现障碍,只要有货币互换协定,日本央行等最终保驾。日本企业在中国扩大业务的经营环境得到完善。

 

   在上次日本首相正式访华的2011年12月,中日两国抢在世界之前就金融合作达成协议,但由于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问题而被搁置,2013年货币互换协定也失效。另一方面,欧美加快合作,日本落后了一圈以上。

 


  

    日本的幸运在于,在最近7年时间里,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并未像预想的那样推进。由于中美贸易战,中国在证券和保险领域也开始允许外资出资过半。日本野村控股已向中国政府申请成立出资一半以上的证券子公司。日本企业也站到了起跑线之上。

 

   中日两国26日就证券市场的全面合作也达成协议。将每年举行监管当局和市场相关人士参加的论坛,作为实务合作的平台。还力争推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相互上市。

 

     在中日达成的一长串协议事项中也存在担忧。中国似乎更重视达成协议的数量和金额,而实施往往容易放在第2位。在1年前中美首脑会谈时也签署了巨额的商贸协议,但有不少都束之高阁。

 

   关于安全保障领域,围绕旨在防止中国军队与日本自卫队偶发冲突的“海空联络机制”,确认年内举行防卫当局之间的首次会议。针对成为火种的东海天然气田开发问题,就力争“早日重启”磋商达成一致,显示出一定的进展。

 

   不过,不测事态发生之际防卫当局相互取得联络的“热线”的开设时间依然悬而未决,关于推进天然气田磋商,也仅仅是在以往的表述中增加了“早日”的字眼。一名日本政府官员表示“此次只前进半步。力争明年国家主席访问日本时取得重大成果”。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永井央纪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