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谎言与背叛的25年
2018/06/13
朝鲜在过去已经2次向美国作出无核化承诺。那就是1994年的美朝“核框架协议”与2005年包括中日美韩俄和朝鲜在内的六方会谈的“共同声明”。但是,由于朝鲜在私底下继续核开发,或对协议的解释提出异议,无核化并未实现。在此次美朝首脑会谈中,围绕核问题的“背叛的历史”能否被划上句号?
![]() |
2008年6月,在朝鲜宁边的核设施,被爆破后发出浓烟崩塌的冷却塔(kyodo) |
1994年的“核框架协议”的内容是,朝鲜冻结核开发,作为交换,从国际社会获得重油和轻水反应堆等能源支援。这一协议是为结束以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防止核扩散条约》(NPT)为开端的核危机而签署。有观点认为,这是有利于朝鲜的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在西北部的“金仓里”推进核开发的嫌疑浮出水面。美国1999年对涉嫌推进核开发的设施进行了核查,但未能发现证实嫌疑的证据。
之后,朝鲜向2002年访朝的美国国务院高官透露了铀浓缩计划。虽然其真实意图不明,但有可能意在借此推动美国展开对话。但美国对于朝鲜核开发的事实被确认表示强烈反对,核框架协议被撕毁。
2005年的六方会谈联合声明是在因核框架协议撕毁后加剧的第2次核危机之后签署的。六方会谈通过了首份联合声明,纳入了朝鲜“放弃所有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的约定。作为回报,声明表示在适当时期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
但是,在通过联合声明之后,围绕协议的分歧表面化。朝鲜外务省发表谈话,要求在朝鲜弃核之前获得轻水反应堆,之后围绕弃核的验证工作,对立加深。
与此同时,朝鲜又被曝出利用澳门“汇业银行”(Banco Delta Asia,BDA)洗钱的嫌疑。美国采取了冻结汇业银行的朝鲜账户的措施,无法收取出口产品货款的朝鲜转向强硬态度。虽然朝鲜2008年摧毁了“宁边核设施”的一部分,但2009年宣布退出六方会谈,无核化计划再次遭遇挫折。
6国在联合声明中强调了“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的原则。这是“相互让步(give and take )”的思路,即并非单方面迫使朝鲜推进无核化,而是只要朝鲜显示出无核化的行动,国际社会就给予回报。
有批评称,这一结果让朝鲜为2006年10月至2017年9月之间进行6次核试验“争取到时间”。此次日美两国强烈要求朝鲜实现“完全、可验证、不可逆的无核化(CVID)”,可以被理解为不愿重复过去的失败,即在有关无核化的具体步骤和日程的约定仍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匆达成协议。
另外,美朝2012年曾就冻结远程弹道导弹发射与核试验、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观察团达成协议。但是,朝鲜在同一年对外声称是“人造卫星”发射,却实际进行了导弹发射。在联合国发表谴责声明之后,朝鲜放弃了美朝协议。
当时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对朝鲜日趋感到不信任,转向了在施加压力的同时等待变化的“战略性忍耐”政策。在来自美国的干扰减弱期间,朝鲜进一步加强向核试验和导弹开发倾斜。直至将技术实力提高到距离造出将美国本土纳入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氢弹只剩最后一步的阶段。
从日美的判断来说,朝鲜与国际社会签署表面上的协议但实际迈向了核开发。对此,朝鲜则呼吁“是美国和国际社会首先让承诺变为废纸”。
那么,该如何应对朝鲜呢?韩国总统文在寅6月11日在总统府的会议上强调,“朝鲜核问题不会通过首脑之间的1次会谈就得到解决”。指出即使美朝首脑会谈取得成功,“要完全解决,可能需要1年、2年,或是更长时间”。即使是推进南北和解的文在寅都如此表示,可见无核化的实现或将面临漫长而艰险的前路。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山田健一 首尔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