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新导弹在哪些方面进步了?

2017/12/01


  朝鲜11月30日公开了新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火星15”的发射照片。和朝鲜过去的导弹相比,此次的弹头变成圆形钝头,很多日韩专家认为朝鲜希望借此试验新技术。有观点认为朝鲜正在摸索实现1枚导弹搭载多个弹头的“多弹头化”。还有人指出,朝鲜的弹头重返大气层技术可能取得了进展。

  

《劳动新闻》刊登的火星15导弹发射车的照片(11月29日,照片由外部媒体提供,KYODO)

  

  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公布了火星15喷出橙色火焰升空的画面和新开发的9轴大型移动式发射车上载着火星15的画面。韩国国防部30日基于朝方公布的照片表示,“从外形和大小来看是新型导弹”。对29日的初期分析结果进行了修正,当时韩方认为火星15是由7月发射的“火星14”改良成。

  

  韩国航空大学教授张泳根30日接受韩联社采访,就火星15的特点指出,“弹头形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为了搭载多弹头而进行的设计”。

     

  多弹头导弹是指,1枚导弹搭载多个具有攻击力的弹头。因为弹头会在命中前分离,可攻击多个场所,所以宙斯盾舰和“爱国者3(PAC3)” 地对空导弹难以进行拦截。如果朝鲜掌握了多弹头技术,其威胁将进一步增强。

    

 

  朝鲜7月发射的火星14的尖端为锥形。此前就有声音猜测朝鲜为了牵制美国而摸索实现多弹头化。但从军事角度出发“尖锥形难以搭载多枚弹头”,否定了这一猜测。由于本次导弹的尖端变成圆形钝头,越来越多的意见指出朝鲜的威胁将日益增强。

  

  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金正奉表示“(导弹尖端的形状变化)与弹头重返大气层技术有关”,指出圆形钝头可能是因为大量使用了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

  

  掌握弹头重返大气层技术被认为是朝鲜实现实战部署洲际弹道导弹所必须跨越的难关。发射的弹头要成为武器,重返大气层时必须承受苛刻的环境,朝鲜被认为希望使用高性能材料解决这一难题。 

            


            

《劳动新闻》刊登的火星15导弹发射照片(11月29日,照片由外部媒体提供,KYODO)

       

  导弹尖端的形状也引起日本政府的关注。日本防卫省高层指出,“变成钝头后搭载容量增加。似乎是在考虑搭载核弹头”。自卫队制服组(自卫队官员)的一把手、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在30日的记者会上强调,“可以看出(朝鲜的导弹)技术确实有所提高。威胁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韩国的北韩大学院大学教授金东叶注意到火星15导弹的宽度。金东叶对公布的照片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火星15与火星14相比,从1个发动机增至2个发动机。他指出,“推进力加大,即使不减轻弹头重量也能攻击美国全境”。其他专家也推算火星15的宽度比火星14增加了30厘米,宽达2米左右。

  

  11月30日,《劳动新闻》(电子版)刊登评论文章称,火星15的发射是“历史的分歧点”。虽然多数观点认为朝鲜实现多弹头化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其确实向着完成洲际弹道导弹稳步迈进。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山田健一 首尔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