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还要继续谈

2019/01/10


   中美两国政府1月9日结束了在北京市内举行的副部长级贸易磋商。有观点认为,双方就中国扩大美国产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达成妥协。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制技术转让方面,似乎中国提出了新方案。意识到股市,中美双方都表示磋商取得了进展,但双方仍存在分歧的领域似乎也不在少数。

  

      中国商务部1月10日发布的消息表示:“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为解决彼此关切问题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联系。”

   

美方人员走进中国商务部(1月9日,北京,kyodo)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9日针对中美磋商发表声明,表示以“中国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工业产品和服务等的承诺”为中心进行了讨论。没有提及具体协议的有无等。为了考虑今后的对策,访华团可能把磋商内容带回去向上汇报。

  

   在2018年12月的中美首脑会谈以后,这是双方首次举行直接磋商。美方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副贸易代表吉瑞思(Jeffrey Gerrish)率团,中方由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等人参加。

 

   磋商当初预定7~8日举行,但延长为3天。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原本就表示“如果中国方面提出积极的方案,或将延长时间”,因此或许可理解为磋商取得进展的信号。

 

 磋商的一个支柱是中国扩大美国产品进口的举措。在首脑会谈中,中国提出了1.2万亿美元的进口扩大举措,此次似乎确定了实现时间时和对象品类等。大豆和天然气成为主要候选。

 

   中国在2018年6月的部长级磋商中曾提出全年达到2千亿美元规模的农产品和能源的采购扩大方案,据称此次以当时的方案为核心展开了协调。如果能避免额外关税的提高,中国将对扩大进口持积极态度。

   


   

    磋商的另一个支柱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和国有企业补贴等中国的结构性问题。谈判相关人士透露,中国针对窃取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问题提出了能令美国在一度程度上认可的方案。

 

    方案的具体内容仍不明确,但去年12月中国确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政策。

 

    中国政府在12月确定的《专利法修正案》纳入了惩罚性的罚款。在《外商投资法》在纳入了禁止强制技术转让的规定。熟悉外资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位专利申请代办人表示,“有望产生牵制地方政府强制做法的效果”。美方有可能对这些举措给予了积极评价。

 

    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补贴问题上,中美似乎分歧仍然严重。涉及到经济结构的根本,中国也难以让步。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表示,中国不会就威胁到自身核心利益的课题进行磋商,这些核心利益包括主权完整、国家安全,包括网络空间、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发展权。美国提出批评的、国家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培育政策“中国制造2025”也在加快国家基金对半导体企业的巨额投资。

 

    意识到中美均表现低迷的股市,彰显了磋商的进展。美国总统特朗普8日在推特(Twitter)上发文称“与中国的协商非常顺利”,中国也发出“谈判达成妥协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一乐观论调。

  

      中美今后将使磋商从副部长级升级为部长级,加快推进谈判。中国副总理刘鹤最快将于1月内访美,参加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部长姆努钦等人的磋商。美国显示出的态度是,如果磋商未能在3月1日的最后期限之前达成妥协,将把对2千亿美元中国产品的额外关税从10%提高至25%。

  

     在美国政府内部,就扩大进口等容易相互妥协的领域与中国部分达成协议、结构问题在延长时间后继续展开磋商的方案等浮出水面。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 北京 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