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在水面下磋商避免贸易战

2018/03/28


      美国特朗普政权坚持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启动制裁关税,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似乎开始在水面下展开“交易”。美国加强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就削减巨额对华贸易逆差给出具体对策。其战略是一边采取强硬姿态暗示加征关税等,一边让中国做出让步。中方则坚持一贯的低姿态,寻求通过对话来避免贸易战的道路。能否避免加征关税,似乎迎来了关键时刻。

   

       特朗普3月22日表示,将对最多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最早将于3月内给出具体的征税品类。给出30天时间征集意见,然后确定最终品类。加征关税被认为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前双方能否达成一致将成为焦点。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25日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提到了24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经济顾问——副总理刘鹤进行电话磋商,解释说“我们就中国的市场开放、降低关税、停止强制要求技术转让能否达成一致进行了磋商”。

    

       据美国纸媒《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向中方发送了要求降低汽车关税、增加购买美国生产的半导体、实现金融领域开放的文件。据称,还正在讨论姆努钦访华事宜。

   

       美国要求中方给出今后一年内削减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具体对策。美国对中国2017年的逆差额为3752亿美元。美国总统特朗普22日表示,“我们正在与中国进行一场重大谈判。将确认最终结果导向”,包含了将根据结果调整制裁的意味。

   

 

      作为取消限制钢铁进口的对等条件,美国逼迫韩国在汽车贸易等方面做出了让步。姆努钦强调,“我们的战略在顺利进行”。特朗普政权对施加关税“威胁”逼迫对方让步的战略深感自信。

 

       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高压姿态一贯冷静应对。

 

      “中美双方应本着务实、理性的态度,通过做大增量促进贸易平衡,坚持谈判协商化解分歧摩擦,否则对两国、对世界都不利”,李克强总理26日在北京与美国苹果CEO蒂姆·库克等海外企业家见面时这样表示。

  

      作为美国限制进口中国钢铁和铝的对抗措施,中国23日公布了对美国进口的猪肉和葡萄酒等合计128种产品最多征收25%关税的方案。不过,并不包括进口额较大的大豆、半导体和飞机等。从中可以看出中方最终希望通过谈判来优先解决问题的姿态。

    


 

      美国似乎认为受制度和法律束缚没有发达国家那样严格的中国,容易做出让步方案。美国似乎也对水面下的谈判充满自信。

   

习近平与特朗普(资料图,kyodo)

 

      2017年第四季度(10~12月)外需让中国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据称这达到了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在外需的拉动下,中国也在进行不良债权处理等推进国内的结构改革。如果发生贸易战,这样的经济运营模式也可能发生瓦解。

     

       不过,如果中美谈判无法达成一致,也可能启动制裁关税。姆努钦提前打下预防针称,“除非达成可以接受的协议,否则保留启动制裁关税”,并强调最终即使启动制裁关税,“我也不认为会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特朗普政权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莱特希泽、商务部长罗斯等对华强硬派实力不断增加。最终特朗普如何评估中美双方的谈判,并且如何采取行动,目前无法预测。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凤山太成 华盛顿、原田逸策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