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变让德班博弈“戏剧性”

2011/12/0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COP17)12月6日开始部长级会议,进入了正式谈判阶段。会议最大的焦点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应对举措。中国已经表明接受欧盟(EU)提案,构建2020年以后的新框架。美国和日本将如何应对受到各方关注。

图为在COP17会场外抗议不要核能的游行队伍

     “我们希望直接确认中国的真实意图”,欧盟欧洲委员会专员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于12月5日的记者会上这样说。

      地球变暖对策国际谈判的主要观点有:(1)延长仅日欧等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2)构建包含主要排放国中美在内的全面框架。在国际谈判陷入停顿状态之际,发生了"戏剧性转折",那就是中国突然表明接受减排义务。

      中国表明2020年以后愿承担减排义务,这个表态可以说是对欧盟提案的支持。《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底到期,作为同意延长《京都议定书》的条件,欧盟要求启动谈判路线图,即在2015年之前就2020年以后的新框架达成一致。

      当然,中国的决定也充分考虑了本国得失。中国接受减排义务的前提是延长《京都议定书》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援。如果这一框架得以实施,到2020年之前,温室气体排放也就可以不受限制。中国的战术就是,以将来的负担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中国的方针转变似乎也招致了为反对减排义务而采取一致行动的其他国家的反弹。印度环境和森林部长那塔拉彦于12月6日就表示了对中国的不满。各国之间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能否就2020年以后的新框架达成国际协议?成为关键的就是美国和日本的决定。

     目前,美国面临国内财政问题和明年的总统大选,在现阶段已经决定持观望态度。不过,如果能够暂时不承担减排义务就可以解决问题,美国也很容易赞成构建2020年以后的新框架。因此,对于欧盟和中国的合作,美国很可能采取灵活的姿态。

      另一方面,日本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等3国均强烈反对2013年以后仍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承担减排义务。根据《京都议定书》,日本实际上承担了比欧盟等国家更重的减排义务。此外,还存在日本产业界的反对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等的影响。

      如果美国与欧盟及中国走到一起,就将由欧美中主导来讨论2020年以后的框架,而作为最终结果,2013年以后延长《京都议定书》的议案也有可能获得支持。本届大会主办国南非总统祖马于12月6日进行开幕演说时表示“《京都议定书》的延长是必须的”。

(上杉素直 南非德班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