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到底由谁来决定?
2013/06/21
![]() |
日本这种禁止指定价格的方针起因于80年代末的日美间构造协议。当时美国认为日本厂家控制了日本国内的商品价格,指出这将导致市场闭塞。于是1991年日本在《反垄断法》中确定了全面禁止指定价格的方针。
此后,厂家普遍采用“希望零售价”取代指定价格的做法,而零售业商家也广泛实施可以自由定价的“开放价格”。这样的定价制度,93年后在大型电器连锁店实施,随后食品零售业也广泛予以采用。作为价格决定方,零售商在市场中地位不断上升。
一方面,日本国内少子化趋势明显,市场空间萎缩,零售商通过重组等扩大规模。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荣公司(Daiei)91年时的销售额为2万5千亿日元,而到了2012年永旺集团(Aeon)的销售额则达到了5万7千亿日元。日本最大的家电零售商山田电机的销量曾一度突破2万亿日元,占去了约3成的市场份额。90年代后期,由于不断扩大的“实力型销售”模式,零售商掌握了市场价格的主导权。
日本经济产业省希望通过新的方针缓解价格竞争所造成的价格崩溃,进而帮助日本打破通货紧缩的局面,同时也想以此帮助企业,特别是家电厂商走出困境。但是,从销售市场的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
比如像家电行业,各厂家的类似产品充斥市场,对于零售商来说,即使其中一家指定价格,如果不满意的话,也可以换另一家的产品代替。相反,本来就受欢迎的商品也很难发生价格崩溃。比如说苹果,今年5月末突然宣布在日本市场提价,而大型零售则在之后数日内纷纷响应,按苹果的意思提高了零售价格。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网络销售带来的影响。有一家日本大家电厂家的管理人员指出,“最近走低价格路线的网络购物正主导着商品的售价”。通过网购,消费者可以同时访问多家店铺,并选择购买最低售价的商品。而大型家电零售商也不得不开始参考网上售价来制定价格。这不得不说是消费者掌握了价格的决定权。但这样的趋势下,反而逆潮流的“指定价格”究竟能否产生应有的效果让人存在疑问。
关于日本经济产业省想通过指定价格来防止过度的价格竞争的期望,日本大和总研的首席经济师熊谷亮丸指出,“通过厂家重组・淘汰的市场机制来缓解过度的价格竞争不可或缺”。另外,各厂家也有必要加大开发更具市场魅力的产品,而政府则应该优先对此进行扶植。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