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挑战25项“野心型研究”:人工冬眠、义体人
2019/07/30
恢复因老龄化而下降的身体能力的“赛博格(Cyborg,或称义体人类)”化技术、消除地球上的垃圾、“人工冬眠”技术——日本政府在新推出的Moonshot型(探索型)研究开发制度中提出的25个目标候选已经确定。显示出举全国之力应对充满野心的课题的姿态,以此吸引日本国内外的研究者。力争获得在解决少子老龄化等课题的同时创造新产业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 |
Moonshot指的是像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美国阿波罗计划那样、基于大胆构想的探索型研究和开发。如果研究取得突破,有望产生让社会明显改变的冲击。日本政府希望使其成为开发出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日本版。
在草案中,设定了少子老龄化、环境和基于科学和技术的处女地开拓等3个主题。在此基础上,列举25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候选,分别设置了截至2035~2060年的实现时间。
将听取专家的意见,设置优先级,在此基础上,预计2019年底启动研究项目的公开招募。计划在5年里总计投入1000亿日元,最多提供10年支援。
关于日本面临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将以把劣势化为优势的思维推进研究开发。截至2050年,开发基于机器人和活体组织的赛博格化技术。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将日本农林水产业的一线和工程一线完全变为自动化和无人化。力争2040年之前实现。
为了兼顾环境的恢复和文明的发展,力争在2050年之前,将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气和废弃物全部变为资源加以利用。将开发自动回收扔到海里的塑料垃圾的系统和使之变为资源的技术,提出了到2050年从地球上消除垃圾这一目标。
计划根据数字化的进展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进一步开拓新产业领域。截至2050年的目标,纳入了可以自主获得诺贝尔奖级科学发现的AI机器人系统的开发。
人工冬眠技术也力争在2050年之前掌握。通过弄清动物冬眠的机制,将其应用于人类。据称,通过定期冬眠,有望实现长寿等。
关于Moonshot型研究开发,日本一直在科学技术相平井卓也的统筹下,由专家会议讨论制度的推进方式和目标候选等。三菱化学控股集团会长小林喜光担任主席,媒体艺术家(Media Artist)落合阳一等人也参与其中。
日本在规模上逊色
为了创造有可能明显改变生活和产业的“破坏式创新”,加强自上而下型的大型研究是国际趋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被称为“十大创意”的业务,自2018年10月起,每年投入约3亿美元规模的资金。欧盟(EU)在自2018年开始的3年里,将27亿欧元投向高风险研究等。中国也通过“中国制造2025”扩大研究投资。
日本的“Moonshot型”研究支援也符合这一趋势,但预算规模明显逊色。日本政府将在5年里将1000亿日元定位为初期阶段的资金,希望吸引来自企业的投资。但在产学的共同研究规模小于海外的日本,需要构建推动企业积极参加的机制。
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近年来基本持平,今后也难以指望大幅增加。在预算有限的背景下,在诺贝尔奖得主等人士中,要求避免推进大型计划、而是推动多样化的基础研究的呼声根深蒂固。
政府的自上而下型的研究支援此前就已存在,但未达到能够创造新产业的程度,对于成果和制度的验证、中期评估等进行筛选的举措也不够充分。此次为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选择与集中”,关键在于选择对国民具有价值的目标,构建加以推进的体制。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