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视网膜在日本走向临床应用
2014/05/16
![]() |
人造视网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拍摄影像,通过可挂于腰上的装置将影像转变为电信号。该信号再通过耳后的装置传至已植入的电极,并借助对视网膜的刺激将视觉信号转达至大脑,最终形成视觉。人造视网膜目前在美德等国已投入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1月末将人造视网膜植入了第一例患者眼中。手术前该患者仅能识别明暗,但在术后,患者不仅能够抓住眼前的长棒,还能识别出长棒运动的方向。
在2015~2016年度,大阪大学计划与企业以及其他大学合作,以10~15位患者为对象,开展正式的临床试验。
视网膜色素变性症会导致视觉细胞减少。日本国内约有1万人以上的患者。人造视网膜无法使接近失明的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视力,但至少能改善至识别物体形状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方便。
研究团队期待人造视网膜能与利用万能细胞的iPS细胞进行的再生医疗一样,成为使失明患者恢复视力的治疗方法。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