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对增产医疗物资犹豫不决
2020/04/16
受到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的感染扩大影响,医疗工作者使用的口罩和防护服严重短缺。各国政府掀起了防护用品争夺战,但仍无法实现稳定供应。虽然防护用品对于医疗领域来说必不可少,但是平时的市场规模较小,日本企业担心疫情平息后陷入供给过剩,对增产和进军医疗用品领域犹豫不决。目前日本的当务之急是实施政府收储及促进新企业进军这一领域等。
严重短缺的是防止医护人员感染的口罩、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PPE)”。
![]() |
丰田向医疗机构提供的防护面罩 |
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当前医用外科口罩短缺约2.7亿个、防护服短缺约180万件、防护面罩短缺约900万个,计划采购并对外提供。
其中,医用“N95”口罩尤其短缺。甚至紧缺到日本厚生劳动省要呼吁对一次性的N95口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程度。
![]() |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消息,力争今后几个月采购1300万个N95口罩,但是4月仅确保了70万个。日本大型口罩生产商兴研的年销售额为86亿日元,缺乏投资余力。
日本国内的N95口罩需求中,3成依赖进口。据口罩厂商山本光学透露,“中国优先向自身供应,日本的进口迟缓”。在作为N95口罩原料的无纺布方面,日本也有4成依赖进口,中国的产量占到一半,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心无纺布将出现短缺。
此外,日本还严重短缺防护服。当前需要180万件,而日本国内的月供应量仅为16万件左右。占据日本国内6~7成防护服市场份额的美国杜邦和日本东丽在海外工厂加紧增产,但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步伐。
防护服产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日本国内生产在成本上无法对抗进口产品。生产防护服还需要热压等专业技术,日本国内的服装厂商表示,“没考虑生产”。
在医用手套方面,马来西亚企业占据全球7成市场份额。但出口迟缓,日本一直处于难以买到的状态。
![]() |
在口罩工厂检查产品质量的工人(名古屋市白天区) |
进口和销售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企业Moraine Corpration透露,来自医疗机构的订单不断涌来。有的客户甚至表示,“维修过的也可以,我们想要”。神奈川县一家医院的负责人表示,“原来限制口罩1天只能用1个,现在终于放宽到2个了”。
这些医疗物资不像人工呼吸机那样需要日本政府批准。但医院在采购时会把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及日本国内标准作为参考项目。
尽管医疗物资需求急剧增加,但日本企业的行动却十分迟缓。以N95口罩为例,平时这种口罩只在进行气管内插管等时使用。其生产时需要采用先进技术,使得口罩对直径0.3微米的粒子等的阻挡率达到95%以上。企业拿到认证需要1年左右。日本生活用品企业爱丽思欧雅玛(IRIS OHYAMA)指出,“N95口罩的认证门槛很高,很难下决心进行设备投资”。
如果日本企业新设生产基地,需求高峰过后,就有可能导致设备过剩,这方面的担忧让企业更加谨慎。日本缝制工业组合联合会(Federation Of Japan Sew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指出,“如果政府不出台消除库存风险的政策,日本国内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增产”。
感染人数急增的欧美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企业生产医疗物资。特朗普政府动用《国防生产法》,命令企业生产这些物资并由政府采购,还命令生产企业停止向国外出口。
欧洲也在免除医疗物资进口关税的同时限制出口。对于产品在欧盟(EU)区域内生产和流通所需要的安全标准认证,欧盟委员会采取的态度是,只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事项等相关条件,就可以作为例外,允许不经过认证即可生产和流通。
在欧盟委员会的要求下,制定欧洲标准的各委员会无偿公开了医用口罩及一次性手套等产品的标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的生产,促进多样化”(欧盟委员会委员布雷顿)。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