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模式”遭遇考验
2012/03/22
![]() |
图为鸿海在中国大陆的工厂。 |
鸿海在大陆生产基地拥有约100万员工,这是其劳动条件第2次引发关注。上一次是在2010年5月,当时发生在鸿海子公司富士康员工宿舍的连续自杀事件被广泛报道,进而导致各方对鸿海的批评迅速升温。“iPhone”以及iPad的大部分生产由鸿海负责生产,但鸿海一直在坚持彻底的秘密主义,因此鸿海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让事态最终得以解决靠的是信息公开和提高工资。当时,鸿海董事长郭台铭首次向海内外媒体开放了其位于深圳市的主要工厂,同时宣布了将基本工资提高至2倍的大幅涨薪计划。
鸿海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EMS(电子产品制造服务)厂商,靠的是从模具生产中掌握的制造能力以及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低成本生产这一“鸿海模式”。但鸿海2010年提高工资后,其在深圳曾经仅为900元的每月基本工资已经上涨至1800元。去年1~9月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6%,但营业利润却反而同比下降23%。在今年2月提高工资后,其深圳工厂的基本工资将进一步提高至2200元左右。
对此鸿海没有无动于衷。鸿海正在将其深圳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地区,2010年到2011年,鸿海先后在成都建立了iPad工厂,在郑州建立了iPhone专用工厂。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呂智颖预测,鸿海在中国大陆的所有雇员中内陆地区所占比重今年有望达到48%。呂智颖认为在鸿海的销售额中,预计苹果代工业务占的比重在今年10~12月将首次超过5成。对苹果而言,为其代工生产大部分iPhone和全部iPad的鸿海也非常重要,因此众多观点认为随着鸿海提高工人基本工资,今后苹果将支付更多代工生产费用。
不过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易聪认为,美国惠普等公司是否答应提高代工费用目前仍然是未知数,鸿海工资上涨的影响将难以避免。郭董事长称如果日本企业与我们联手,就能够战胜三星电子。郭董事长虽如此表示,但日台联盟的建立和为迎战三星而实施的垂直整合战略都很难说进展顺利。
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是2010年3月,鸿海集团旗下群创光电合并了液晶面板行业全球第4大厂商奇美电子,进而组建了新奇美电子。这项战略的意图是通过控制鸿海代工生产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液晶电视等各种产品不可或缺的面板,来发挥垂直整合的优势。
但是,由于面板价格持续低迷,新奇美自2010年7~9月以来持续出现最终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鸿海计划分拆奇美的大型面板、中小型面板以及触摸屏面板等部门,鸿海曾经计划在其中的中小型面板领域与日立制作所进行业务整合,但谈判最终流产。
今年,高达2400亿台币贷款即将到期的奇美正在要求银行团实施债务重组,但大股东鸿海集团和奇美实业集团却在债务处理问题上相互扯皮,不要说债务处理问题,甚至连董事长人事安排也陷入了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的境地。
鸿海除了已经开始在大陆进军家电零售业务之外,还于去年12月宣布将在江苏省阜宁市开始太阳能电池生产。鸿海看起来似乎正在稳步走向旗下控制从零件到组装、零售的整合型企业的道路上,但该战略是否能带来盈利尚需观察。邢治平表示,继大陆之后有望成为鸿海生产基地的巴西已开始iPad的组装,但包含零件在内的一体化生产体制到何时才能建立起来目前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鸿海去年的合并销售额预计将接近10万亿日元,已经接近作为鸿海最大竞争对手的三星的12万多亿日元。但与保持接近10%的营业利润率的三星相比鸿海的利润率只有2%,大大落后于对手。要想实现郭董事长提出的打倒三星的目标,今后鸿海还需要不断努力奋斗。
(新居耕治 台北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