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陷入“去苹果化”僵局?
2014/06/03
![]() |
宣布在北京建设数据中心的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右)(4月)(鸿海提供) |
鸿海将通过旗下通信子公司国碁电子向亚太电信出资约117亿新台币。亚太电信将在6月20日之前实施第三方定向增发,完成后鸿海将成为掌握其14.99%股权的最大股东。鸿海还计划与其它股东展开磋商,以获得亚太电信的一半以上股权。鸿海于去年10月通过国碁电子获得了台湾的4G牌照,通过此次的出资,将跻身台湾大型通信企业行列。
增长目标亮起黄色信号
![]() |
其背景是一直由郭台铭董事长主导的增长神话开始遇到问题。2000年以后,鸿海的合并销售额连续保持同比30~70%左右的增长率,但2013年增幅缩小至1%。2014年1~3月,合并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借助裁员等举措,确保了20%的净利润增长。但是,4月销售额与上一年同月相比仅增长1%。这给郭台铭董事长提出的今后年均增长15%的目标亮起了黄色信号。
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国苹果增长的放缓以及鸿海垄断苹果订单的局面被打破。来自苹果的订单被认为占鸿海合并销售额40~50%。台湾大型代工企业和硕联合科技公司2013年获得了“iPhone5c”的订单。有消息表示,对于有望在今年秋季上市的iPhone新款机型,和硕联合科技获得了15%的订单。
![]() |
鸿海自1990年代末起从苹果获得订单。2007年以后,独家负责iPhone和“iPad”的生产。
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只有鸿海在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大陆拥有大规模生产基地,同时拥有模具等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满足大量生产、交货期短的苹果的要求。
但是,苹果自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于2011年去世之后,未能向市场推出智能手机之后的革新性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要求也逐步下降,因此即使不像鸿海那样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的企业也开始逐步获得来自苹果的订单。
2010年以后,鸿海工厂相继曝出员工自杀和乱斗的事件。有观点认为,苹果对鸿海是否能稳定生产感到担忧,所以有意分散订单发包对象。
结构转变并非易事
开始感到危机的鸿海正摸索寻找苹果以外的客户。加拿大大型智能手机企业黑莓(BlackBerry)于本月13日宣布,将在印度尼西亚推出售价低于200美元的低价格智能手机,而负责这款智能手机的开发和生产的则是鸿海。此外,来自中国大陆大型智能手机企业北京小米科技等厂商的订单也在增加。但是,要找到能够替代苹果的客户并非易事。
虽然鸿海已经启动业务结构的转变,但新业务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大张旗鼓启动的家电卖场业务由于经验不足而萎靡不振。自2013年起相继关闭了店铺。此外,对夏普总公司的出资谈判也陷入僵局。鸿海相关人士表示,一人独揽大权的郭台铭董事长“凭一时兴起而涉足的业务很多”。在摸索中前行的鸿海似乎到了应该实实在在拿出业绩的关头。
(山下和成 台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