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液晶面板告别追随时代
2013/08/14
“终于结束了亏损状态”
友达光电总经理彭双浪7月底在台北市举行的财报发布会上深有感触的表示:终于结束了亏损状态。由于高精细电视用液晶面板等供货表现强劲,净利润达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40亿新台币。这是友达光电自2010年7~9月期以来,时隔11个季度首次实现盈利。
![]() |
友达光电(AUO)4~6月期时隔11个季度再次实现最终盈利(7月底的财报发布会)
|
在世界液晶面板市场,由于台湾2家企业与分别居全球份额第1~2位的韩国LG Display和三星电子展开了增产竞争,导致市场价格下滑。2010年下半年以后,各企业相继陷入了亏损状态。台湾2家企业试图通过持续减产及缩减设备投资实现扭亏为盈,但最终大陆需求的增加成为扭转局面的最主要因素。去年6月起,中国政府推出了节能家电购买补贴制度,平板电视面板需求随之扩大。此外,2家企业着力开发大陆当地厂商在技术方面比较薄弱的40英寸以上大尺寸产品,更增加了用于“4K”高清电视的面板的供货量。这些举措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当然,2家企业在摆脱亏损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去年6月,作为最大股东的奇美实业撤走全部董事,而由第2大股东鸿海接管了群创光电的实权。企业名称也在1月从奇美电子改为群创光电。同时,友达光电曾因被认为在美国等地操纵价格而被判支付罚款,公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了抵制,但还是在去年秋季后转为接受判决。有分析认为,在亏损导致企业实力下降的情况下,该公司认为“尽快解决是上策”。
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 |
在鸿海掌握实权后,奇美电子于1月将公司名称改为群创光电(右为董事长段行建) |
在大陆、韩国、台湾大型企业展开竞争的中国大陆,产能扩大问题也令人担忧。各公司均相继建设新工厂,并准备在这些新工厂采用被称为“第8.5代”、尺寸为2200毫米×2500毫米的玻璃基板。以台湾企业为例,友达光电与江苏省苏州的当地企业合资开设了新厂。而友达光电首席财务官杨本豫则表示,“不希望加入眼前的增产竞争”,而准备慎重决定工厂投入运营的时期。
另一方面,京东方科技集团(BOE)和华星光电(CSOT)的工厂去年已投入生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旗下的大型液晶面板企业、中电熊猫(CEC-Panda)也计划引进夏普技术,并力争2015年6月使工厂投入生产。台湾调查公司集邦科技(Trend Force)显示器部门分析师刘陈宏指出,如果各公司的增产导致46~55英寸面板供过于求,台湾的2家企业可能重新陷入亏损。
中国大陆企业紧追其后
在作为成长型市场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台湾2家企业起步晚于韩国企业。三星和LG Display抢在台湾企业之前,于2012年实现了最终盈利,其原动力是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高功能液晶与有机EL面板的供货量增长。另一方面,台湾2家公司依然以电视用面板为主力业务,今后将面临与中国大陆企业的竞争。鸿海之所以希望获得夏普的技术,也是因为旗下的群创光电生产的中小尺寸面板的品质难以满足美国苹果等目光挑剔的客户。
台湾2家企业主要从日美液晶厂商引入技术,并通过以增产投资来扩大份额的“追随战略”实现增长。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一战略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陆企业的看家本领。陷入被追赶位置的台湾企业,如果不致力于尖端技术的开发等,或许将走向没落。
当然,台湾企业也不会作壁上观。友达光电5月宣布,开发出了支持全高清的65英寸有机EL面板。这超越了以55英寸为主的韩国企业的产品,成为了世界最大尺寸。台湾企业是否已下决心超越韩国企业,并拉大与中国大陆企业的距离?如果仍然保持“小富即安”的思维,则将难以抵挡大陆企业的追赶。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台湾支局 山下和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