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寻找新增长点遇挫
2013/04/12
![]() |
开业不到一年就关闭的台湾“赛博数码” |
鸿海与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在上海市合资经营的电器店“万得城电器(Media Markt)”在3月份关闭了全部7家门店。该批发店于2010年开业,麦德龙出资75%,鸿海出资25%。据媒体报道,2012年该店亏损达到4亿元。
造成这一结局的背景是电器店行业的严酷竞争。鸿海原本希望参照日本的电器店在台湾开设卖场,但一名日系电子公司管理人员称“由于缺少人才和经验而陷入苦战”。在大陆的Media Markt也试图通过加强店员培训等来进行特色化经营,但最终没能承受住激烈的价格战。
鸿海此前以代工业务为核心实现了快速增长。这家巨型企业2012年实现合并营业额3万905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3%。但由于大陆生产基地的人工费用上涨,2012年的营业利润率只有2.8%,连续3年徘徊在3%以下的水平。2012年无论是合并营业额还是单独营业额均创下历史新高,但按月统计,增长率已经到了衰退线。在这种情况下,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决定强化流通业务,将其作为仅次于代工生产的第二大收益支柱。
尤其是电器店,通过本公司的流通网络来销售代工生产的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原本期待能有相互促进的效果。另外一个目的是通过流通业务来消化吸收由于大陆工厂生产线实现自动化而富余出来的人员。但由于缺乏经验,流通业务经营不利。加上年初以来,所依仗的来自苹果公司的订单锐减,使得1~2月的合并营业额同比减少了15%。据悉,使用鸿海出资的夏普原堺工厂面板生产销售的大尺寸电视机也没有预想的那样好卖。
此外,鸿海让大陆工厂原从业人员回乡开办小型电器店“万马奔腾”等其他流通业务据说也在苦苦挣扎。流通业务被定位于新的增长发动机,但在看不到明确成果的情况下,市场开始对鸿海的增长能力投去怀疑的目光。
(山下和成 台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