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软银开始摸索“反攻”
2023/05/12
日本软银集团(SBG)5月11日发布的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的合并财报(国际会计准则)显示,最终损益为亏损9701亿日元。继亏损1万7080亿日元的上财年之后,连续2个财年陷入最终亏损。投资人工智能(AI)相关企业的愿景基金业务持续处于苦战状态。
软银集团面临的困境仍在持续。原因是作为支柱的对科技相关企业的投资业务受到全球性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的影响,正在成为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几乎停止新增投资,只专注于“防守”,手头资金已积累到逾5万亿日元,开始摸索如何兼顾“进攻”。取代已出售几乎全部所持股票的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掌握软银反攻成败的是英国半导体设计大企业ARM的上市。
软银集团自2017年成立投资人工智能(AI)相关企业的“愿景基金”以来,加强了作为投资公司的色彩。目前运营的基金除了2017年成立的“1号基金”之外,还有软银集团全额出资的2019年成立的“2号基金”、专注特定地区的“拉丁美洲基金”等。截至2023年3月底,投资对象企业达到约440家。
基金业务根据会计准则,按季度对投资对象企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并在损益表中体现账面损益的增减。如果是已上市的股票,以股价为基础进行计算,如是未上市公司,则参考类似上市公司的股价和最近的业绩等,计算估值损益。软银集团的最终损益以万亿日元为单位上下波动的原因就在于此。

由于业绩恶化,对软银集团来说,这是“防守一边倒的1年”(该公司首席财务官=CFO后藤芳光)。愿景基金实施的新增投资几乎停止,2023年1~3月的新增投资额仅为4亿美元,与属于最近峰值的2021年4~6月的156亿美元相比大幅减少。旗下的基金运营公司经过重组,专注于支持被投资方的增长和回收资金。
另外,软银集团还加快了所持资产的出售和现金化。上财年通过基于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股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筹集了354亿美元。2000年投资的阿里巴巴后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电商(EC)企业,成为软银集团的主要资产。由于股价持续走软,软银集团分阶段实施了现金化。利用阿里巴巴股票累计筹集的资金已达到9万7000亿日元(约合720.9亿美元)。
软银集团之所以一直维持守势,是因为利率上升有可能在业绩和融资两方面构成负担。由于利率上升带来的高科技股股价下跌,业绩方面已明显陷入苦战,目前债务置换时的利息支付负担的增加也已浮出水面。4月发行的面向日本国内个人的2220亿日元混合债券的年利率达到4.75%。比上次发行的2021年6月的年利率上升了2个百分点。
不过,由于坚持“防守”,软银集团的财务状况变得稳固。手头流动性(包括信贷额度)截至3月底达到约5万1000亿日元,较1年前的2万9000亿日元大幅增加。这一水平足以抵消目前已发行公司债券余额(约6万亿日元)的大部分。
截至3月末,显示软银集团净有息负债与所持资产市值的比率的“贷款价值比(LTV)”也达到11%,根据平时控制在25%以下的公司规定也出现富余。
后藤在5月1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是采取一如既往地坚持防守的战略、还是应兼顾进攻,现在处于应多方面进行讨论的阶段”,显示出进行反攻的姿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感兴趣的领域,列举了自动生成文章和视频的生成式AI。
软银集团会长兼社长孙正义继上次之后,此次也没有出席11日的记者会。对于孙正义最近的情况,后藤透露称:“他(孙正义)说自己想做的事情堆积如山”。
虽然软银集团的投资热情正在高涨,但环境不佳。在投资和财务更加需要平衡的情况下,软银集团寄予厚望的是英国ARM的首次公开募股(IPO)。ARM于4月底申请在美国市场上市。后藤表示:“ARM拿出了超出预期的非常稳定的数字。上市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上财年ARM业务的营业收入为3817亿日元,同比增长27%。
如果ARM成功上市,该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取代曾是关键资产的阿里巴巴股票。2022年3月,软银集团利用尚未上市的ARM股,从日本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约1万亿日元。一般来说,与未上市股票相比,上市股票的流动性更高,作为抵押,金融机构容易给予更高估值。借助以ARM为抵押筹集的资金再次扩大基金投资将变为可能。
软银集团的经营很容易被高科技股的动向所左右,因此只要行情恢复,就会出现反攻的萌芽。如果作为全球最大规模风险投资公司的软银集团全面重启投资活动,处于困境的初创企业行业的风向也将发生变化。软银集团的资金利用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和田大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