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研究(下)在鸿海的存在感减弱

2020/04/08


       在夏普母公司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夏普的存在感正在变弱。鸿海原本计划使用夏普的技术在中美新建超大型液晶面板工厂,但是因业务环境恶化而缩小了计划。取而代之成为增长引擎的是纯电动汽车(EV)等夏普无缘的领域。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3月初紧急召开线上业绩说明会。在中国大陆,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生产iPhone等产品的鸿海主力工厂也被迫停产。当时刘扬伟预计生产将在3月底之前恢复正常,关于增长战略,他表示将通过纯电动汽车带来破坏性创新。

 

       鸿海正在与欧美汽车巨头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推进关于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磋商,显示出进入该领域的决心。

 

       不过,听了刘扬伟发言的一位夏普高管则表示,“几乎没有能够通过纯电动汽车产生乘积效应的部分”。

  

       2016年鸿海创始人、时任董事长郭台铭决定收购夏普。鸿海虽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但是主力工厂所在的中国大陆人工费高涨,通过劳动集约形成的规模优势来弥补低附加值的业务模式显现出极限。

 

       对于收购亏损的夏普,鸿海内部也存在谨慎观点,但郭台铭表示能获得夏普的技术实力和工匠精神,有助于第二次创业,最终实现了收购。

 

 

       郭台铭对夏普最寄予厚望的是曾经号称世界第一的液晶面板技术。收购夏普4个月之后的2016年底,郭台铭宣布了投资约合1万亿日元在广州新建液晶面板工厂的计划。同时宣布夏普把从大阪府的堺工厂剥离出来的堺显示器产品公司(SDP)收为子公司。

 

       2017年,主张“制造业回归美国”的特朗普就任总统后,郭台铭又表示要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设液晶面板工厂。

 


 

       但两项计划都遇到了困难。自2017年底起,因中国大陆企业发起增产攻势,液晶面板价格开始下滑,业务环境急剧恶化。堺显示器产品公司使用世界最大级别的玻璃基板高效生产大尺寸面板的优势也减弱。原因是大陆最大的液晶面板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BOE)启动了同等水平的新工厂。

 

       广州工厂虽已投产,却迟迟没有全面量产。美国的建厂计划则改成了缩小工厂规模、建造研发中心等多样性设施设备的方案。投资额似乎也被压缩。

 

       每当有媒体报道称鸿海的中美面板业务不顺利时,鸿海都会发表声明表示鸿海没有面板业务。该公司认为,广州工厂的建设主体并非鸿海,而是郭台铭的投资公司旗下的堺显示器产品公司。

 

       而郭台铭也以参加20201月台湾领导人竞选为契机,出售了堺显示器产品公司的股份。没有公开收购方。竞选结束回归经营后,郭台铭表示要设立大规模基金并寻找新的投资对象。已经看不到对夏普和面板业务的热情了。

 

       夏普会长兼社长、同时还兼任鸿海董事的戴正吴认为,夏普对鸿海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但鸿海的一位高管却透露,对夏普的运营方式并不确定。

 

       戴正吴曾表示夏普交给自己了,但他已宣布将在2021年度末卸任。鸿海将如何对待“守护者”离开后的夏普,还是一个未知数。夏普必须早日让采用自主技术和经验的新业务走上正轨,展现出让鸿海信服的乘积效应。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村元、伊原健作 台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