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数据流通圈”有不同见解

2019/06/29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6月28日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大阪峰会)的特别会议上,提倡建立允许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数据流通圈”。虽然宣布启动被称为“大阪轨道(osaka track)”的国际规则拟定,但在当场,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新一代通信标准(5G)似乎有不同意见,令人预感到今后谈判的困难。

 

   “数字化拥有解决国际社会课题的可能性”,安倍首相在会议上如此强调,向各国首脑等呼吁称,在2020年6月的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之前推动大阪轨道“取得实质进展”。

 

G20大阪峰会6月28日进行的有关数据经济的会议

 

   虽然当场没有反对的声音,但中美首脑的发言很快就显示出数据流通的国际规则拟定的难度。

 

   被安倍最先邀请发言的习近平表示,数据就像石油,应建立公平且无差别化的市场,指出人为干预市场是不恰当的。这些表述似乎考虑到美国封杀华为,对特朗普进行了牵制。

 

   对此,特朗普表示“(对于自由的数据流通)5G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了安全问题来应对中国。特朗普还表示,“反对数据的本地化(数据圈地)”,这似乎也是在暗指中国。

 

    在数据流通规则的讨论中,也明显伴随中美的“5G争夺”的对立格局。

 

   正如力争推动贸易自由化而于1986年启动的多边谈判根据宣言发布地点称为“乌拉圭回合”一样,日本将数据自由化谈判命名为“大阪轨道”,寻求在此次的G20峰会上正式启动。

 

   不过,希望取得成果的日本政府提出了任何国家都容易接受的“自由与信赖”这一成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构想还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各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立场,对“流通圈”都表示赞同。特朗普和习近平的发言似乎暴露出各方同床异梦的实际情况。

 


   

   “自由数据流通”是支撑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正如反对掠夺资源的发达国家的产油国表示“如何使用由本国决定”,团结起来的资源国家主义那样,如今称得上“数据民族主义”的状况正在扩大。

 

   美国Facebook和亚马逊借助SNS(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EC)从全世界收集数据。利用庞大的数据推动人工智能(AI)的开发,发挥先行者的优势,但以中国为代表,出现了通过数据圈地加以对抗的国家。

 

 

   不过,作为决定“数据流通圈”成败的分水岭而受到关注的印度,如今立场对日本来说并不乐观。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回应日本政府的呼吁,并未参加28日的特别会议。

 

 在展望数字经济的将来时,印度的存在感突出。在美国研究人员提唱的“新GDP(数据生产总值)”排行榜上,印度仅排在世界第24位。但是,互联网的未利用者达到9亿人,增长空间巨大。同时还是维持增长不可或缺的“数据的源泉”,将来有可能成为数据大国。

 

   贸易的多边谈判一直在扩大参加国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但是,谈判花费漫长的年月,近年来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增加。与此同样,对于日本倡导的“具有信赖的自由数据流通”这一理念,重视的“信赖”都是什么内容,也因国家不同而不同。

 

   如果启动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讨论,各国想法的分歧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流通圈的实现预计面临困难。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