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商请供货商评估部分产能分散
2019/06/20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6月19日获悉,美国苹果公司已经请主要供货商进行研究,如果需要供货商把约15~30%的产能从中国大陆分散到海外,会面临哪些状况。
消息人士告诉日本经济新闻,由于中美贸易战激化和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上涨、少子化,供应链长线看来也势必需要做调整,苹果公司考虑希望藉由此次评估,来分散风险,并希望长线打造有竞争力及更弹性的供应链。苹果公司每年的采购额超过10万亿日元,9成以上的产品是在中国大陆生产的。苹果启动评估,打算找寻中国大陆以外的一些区域,来移转部分产能,将对今后的全球供应链产生很大变化。
除中国大陆外,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也有苹果公司的供货商。根据苹果的2018年供货商名单显示,进行供货的零部件工厂等分散在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0个地方,但中国大陆是大多数苹果产品最终的组装地。来自日本的供货商有村田制作所、索尼、东芝存储等38家,但是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供货商已经达到41家,已经超过美国或是日本的供货商。
![]() |
台北的苹果专卖店(资料图) |
苹果公司向全世界的企业采购零部件,集中到中国大陆组装成整机,再向全世界供货。如果苹果公司改变把生产集中在中国大陆的局面,其影响很可能扩大到包括间接供货商在内的工厂选址与就业。
以苹果公司为主要客户的几家供货商的高管透露了苹果公司希望进行生产重组的请求内容。苹果公司同时也约在2018年底开始扩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支出研究小组人员,到目前大约有超过30人,主要的工作除了与供货商商讨在中国大陆以外地方生产的可行性,同时也希望也去往各地了解投资环境及与当地政府讨论投资优惠等相关议题。
只是多数供货商都同意,中国大陆长线还是苹果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拥有广大高素质劳动力,还有政府对投资支持及效率,不过他们也同意,苹果开始做一些策略性的分散,应是势在必行。
对于美国考虑启动“第四轮”中国产品加征高达25%关税,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在中国大陆大量生产的iPhone等智慧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一旦决定启动,苹果公司如果不能获得豁免,在美国可能需要对产品大幅提价,或被迫由公司内部或甚至供货商消化加征的关税。
不过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在不断上涨,整个经济结构也在转变,消息人士指出,即便没有第四轮加征关税,苹果公司推进长线生产分散的方针估计也不会改变。
目前找到的潜在候选地点有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而以苹果公司最重要的iPhone第二或第三生产基地而言,消息人士指出,印度跟越南是最可能的选项。
苹果公司的产品除廉价版iPhone等极少部分在印度生产外,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大陆组装的。最大的供货商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企业(EMS)鸿海精密工业。鸿海与苹果公司的年交易额达到约9万亿日元,以深圳和郑州为中心构建巨型工厂,在中国大陆雇用了约80万人。
台湾的和硕联合科技生产iPhone、广达计算机生产苹果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仁宝计算机工业生产苹果的平板计算机iPad,都是主要在大陆的工厂里组装,再出货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市场。据相关人士透露,几家主要供货商都接到苹果公司方面的通知,要求评估将生产分散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
鸿海董事提名人刘扬伟在6月11日的法人说明会上表示正与客户苹果公司24小时不间断地关注贸易摩擦的变化情况。刘表示,如果客户提出需求,鸿海有能力弹性调配集团在大陆以外地方的产能因应。
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工厂”,从上世纪90年代起确立了可以大批量产的技术、缜密复杂供应链与物流网。生产苹果产品整机的鸿海等其他组装厂据点周边集中了许多零组件供货商,因此要马上就转移到其他国家并非易事。一位供货商的高管指出,苹果对质量水平要求很高,产品认证复杂,要想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建立新的生产供应链,“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才有办法开始小量试产”。
与此同时,苹果的手机竞争对手华为近来受到美国制裁。华为创办人任正非最近证实近来手机的销售量下滑40%,且因为美国禁令,未来两年华为的营收将会短收300亿美元。中美两个国家的主要手机公司苹果和华为相继改变策略,与两家企业进行交易的全球超过一万家供货商也不得不将采取经营战略调整以因应情势变化。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黎子荷、郑婷方 台北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