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俄争夺100台机组核电订单
2013/02/25
![]() |
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调整了核电政策,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则对新建核电站持积极态度。对此,日本和光大学的岩间刚一教授列举了3点理由,分别为电力需求增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不足。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显示,全球发电量到2035年将超过30万亿千瓦时,将比2008年增加8成。其中大部分新增发电量在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兴经济体。太阳能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很高,而且以目前的技术难以实现稳定发电。岩间教授认为“可以利用较少燃料实现大规模发电的核电站对新兴经济体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 |
此外,韩国和俄罗斯也加大了技术开发力度,正在积极出口核电设备。在越南,俄罗斯与日本和法国等展开了订单争夺战,结果第1期(2台机组)由俄罗斯获得,第2期(2台机组)由日本获得。而韩国则力争获得第3期的订单,目前正在通过首脑会谈等方式展开攻势。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月访问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当时曾表示将促进核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出口。日本外务省着眼于核电站出口,正在与印度就签署《原子能协定》进行磋商。而日本经济产业省则与沙特阿拉伯启动了核电站出口谈判。
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对新建核电站态度消极。美国于去年时隔34年批准了新建核电站的计划,但由于页岩气等廉价天然气有望增产等原因,美国对建设核电站的态度是原则上维持现状。此外,由于能够通过输电网在区域内实现电力互通有无,欧洲已将发展重点转向可再生能源,德国在2022年底之前将相继关闭核电站。而继续利用核电站的法国也计划在2025年之前将高达75%的核电比例降至50%。
各国的核电政策之所以存在差异,与国内资源的有无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考虑到亚洲等将建设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认为,“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